视频加载中...


  ▲点击收看视频


  “脑起搏器手术我盼了六年,如今终于等到了国家的惠民好政策,让我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是我们所有帕金森病患者的福音!”65岁的董先生激动地说。


  帕金森病(PD)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这部分患者在过了药物治疗"蜜月期"之后,即使增加药物剂量,治疗效果也不再明显,而且副作用和并发症也逐渐显现。而脑起搏器手术(DBS) 除了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僵直等症状,也可以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不过DBS手术的医保报销问题一直是广大患者及家属关心的焦点,导致手术治疗一拖再拖。


身体僵硬、手抖无力…约三百万患者深受折磨

  “中国是帕金森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大概有三百万左右的帕金森患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2%。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率会逐年增加。随着后期行动能力变差,这对患者和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郑大一附院神经外科刘献志教授在采访中说。


  家住郑州的董先生,在2018年确诊帕金森病,早期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病情得到很大缓解。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他在2020年病情持续加重,手抖、行动迟缓、身体僵硬的症状日益明显,当下有效的治疗方案需进行脑起搏器手术(DBS)治疗,但是高昂的费用成为阻碍他手术治疗的绊脚石。“帕金森不仅仅是让病人在颤抖,而是让整个家庭在颤抖,把整个家庭都拖垮了。”董先生说。


脑起搏器治疗(DBS)纳入医保,打通患者就医“最后一公里”

  脑深部电刺激的手术也就是俗称的“脑起搏器(DBS)”治疗,是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它是在机器人的辅助下植入电极,手术可精确到毫米级以下,具有微创、安全等特点。


  “脑起搏器手术是通过一定脉宽、频率、电压值来达到控制核团放电的目的。随着病情进展,病人症状会慢慢加重,这时可以通过体外的刺激器的调节达到治疗目的,所以该手术方法可以根据病情进展再调节刺激参数,对疾病的持续治疗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病程4-5年以上,出现明显药效减退和明显异动症时,是进行脑起搏器手术的最佳时机。”郑大一附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陆卫风教授说。


  脑起搏器手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国际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作为医疗尖端技术,为患者治疗开创了新局面。但是,其手术材料昂贵,很多患者无力承担,是影响患者享受 DBS 疗法的绊脚石之一,导致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出现壁垒。


  作为河南神经外科领军人物,刘献志教授深知帕金森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痛苦,作为来自医学界的人大代表,他一直为DBS技术纳入医保做着不懈的努力。“人大代表就是为人民群众发声的代言人,把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心声表达出来,在2019年郑州市人大会议的时候我就提出了将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建议,现在终于落地施行了,人民急、难、愁、盼的就医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患者得到了受益,也能更进一步推动临床技术的提升”。


  家住漯河的76岁的段阿姨,2016年出现双下肢僵硬、无力、走路小碎步症状,确诊为帕金森病。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言语缓慢、发音困难等情况。尽管段阿姨一直口服药物,目前药效只能维持3个小时,生活无法自理,平时只能靠女儿在身旁照顾。“我们一直关注着帕金森病的政策消息,一直盼着脑起搏器手术治疗能纳入医保,听说3月1号实施,我们当天就从老家赶到郑大一附院了,终于等到了医保报销的这一天!”段阿姨女儿说。


  帕金森病DBS治疗技术纳入医保,为进一步推广DBS手术打通了政策上的的“最后一公里”,相信随着手术量的增加,手术成本的下降,将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有力助推了学科发展。


新篇章 新征程 新希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一直致力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与研究。2016年7月,该科完成了河南省首例脑起搏器(DBS)手术,开创了我省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时代。2016年9月在河南省率先成立了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调控中心门诊,进行手术前门诊咨询、手术前评估和多学科会诊工作。2017年9月在刘献志教授带领下参与中科院“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中,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临床级干细胞立体定向脑内移植手术,填补了国际空白。近年来,郑大一附院功能神经外科不断加大人才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并开展帕金森病MDT会诊等,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不断精进,竭力探索。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申请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河南医院,这标志着河南即将建成“立足河南、服务中原、辐射华中”的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将造福更多中原患者。


  写在最后:


  随着医保制度不断健全,政府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缓解,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将有更多群众享受到医改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