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保「丙类药目录」上了热搜。


  去年大家还在讨论“公立医院开不出进口药”,今年就迎来了变化,医保局动作确实快。


  一些人欢呼:可以轻松用上进口药、原研药了!


  那么,事实如何呢?


  目前还没有具体政策,但我们可以根据大方向做一些预测。


  医保丙类药目录,是怎么回事?


  大家平时接触较多的,都是甲乙类药,特点是医保能报销,剩下那些完全自费的药品,就习惯性地称为“丙类药”。


  也就是说,之前“丙类药”是民间说法,但现在医保局出手了,准备制定官方丙类药目录。


  为什么要搞这个目录呢?


  原因主要有3个:


  1、让患者多一些选择


  现在公立医院基本都是集采药,很难满足所有人的用药需求。


  不光在医院里买不到药,就算想去外面药店买,医生也不一定能给你开出处方。


  关键问题出在电子处方系统上——现在医生开药并不是随便打个字就行,而是从医院现有的药品目录里选。


  当医生选不到进口药、原研药,也就没法开出来了...


  而丙类药目录的实施,大概率要支持医生开出处方,否则就成了摆设。


  2、鼓励创新药发展


  集采药,基本占到了公立医院70%的用药比例。


  而价格昂贵的创新药根本挤不进集采门槛,也就赚不到钱,那么谁还愿意做研发呢?


  推出丙类药目录,就等于给了这些创新药企一条活路。


  3、鼓励商业健康险发展


  医保局表示,丙类药目录会和商业健康险对接,比如惠民保、百万医疗险。


  那么,医保大概率不能报销,或者报销比例较低。


  而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想用丙类药,要么买保险,要么自费,因此也会促进商业健康险的发展。


  下面我们再来聊聊两个很重要的问题。


  哪些药能进丙类药目录?哪些人能用?


  首先来看药品范围,医保局说了这么一句话:


  丙类目录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主要聚焦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获益显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


  这句话里面,有2个重点:


  1、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获益显著


  首先来思考一下这3点是需要同时满足,还是只要满足其一?


  从语法角度来看,顿号代表着并列,需要同时满足。


  而从实际推测,如果一个创新药,临床效果不太好,不太可能纳入;反之,一个药临床效果很好,但不是创新药,已经有了很多便宜的仿制药,也不太可能纳入。


  那么,像CAR-T疗法、一些创新的癌症特效药,比较符合这些标准。


  2、超出“保基本”


  我国医保一直有着“保基本”原则,覆盖基础医疗服务(如普通门诊、住院、急抢救),优先保障常见病、多发病。


  而基本之外,往往意味着价格昂贵。


  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于保荣教授提到:


  目前我们的医保谈判中,有一个大家都默认的规则,就是“50不谈30不进”。即年治疗费用超过50万的药,医保是不会和你谈判的;而谈了后超过30万的药,也进不了医保。这其实就是医保的保基本原则。


  反言之,能进丙类药目录的药品,年均花费可能都在30万以上。


  综合这些要求,有媒体推测,丙类药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种:


  • 通过医保谈判初审的、疗效显著的创新药,但价格太贵没谈成功的;
  • 惠民保里面用的比较多的肿瘤特药,比如欧狄沃、可瑞达、汉斯状等...

      因为丙类药目录,本就是打算先在惠民保中试用。


      那么,像之前上热搜的抗菌药「希舒美」,降压药「络活喜」等进口原研药,还有机会进吗?


      可能很难,因为这几个条件都不太满足。


      第二个问题,谁能用这些丙类药呢?


      医保局表示:符合条件的病例可纳入不按病种付费,施行按项目付费。也就是说,未来这些病人不受DRG限制,拥有更多的药品选择权。


      但具体是啥条件,医保局没有细说。


      我们从上面的药品范围推测,可能主要是一些重病患者、罕见病患者。


      那么,到了实际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倾向优先用这些丙类药,医生可以开吗?


      如果能随便开,对集采药和DRG制度也是个冲击,相关的政策应该会很谨慎严格。


      聊完了这些,咱们最后看看价格。


      丙类药,价格能便宜多少?


      医保局表示:丙类目录的商保结算价格,由国家医保局组织保险公司与医药企业协商确定。


      也就是说,医保局牵头,实际由保险公司去和药企谈。


      那么,能不能谈成功呢?药价能降低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 医保:2024年支出2.97万亿;
  • 百万医疗险:保费规模预估1000~2000亿,按40%赔付率计算,赔付400~800亿;
  • 惠民保:保费规模估计不到200亿,按70~90%赔付率计算,赔付140-180亿。

      后面两个加起来,也就医保的零头。


      因此,丙类药的采购规模,可能会比集采药小很多,规模小了,药价降幅就有限。


      另一个问题是:


      医保只有一个,保险公司却有200多家,齐聚一堂和药企谈判并不现实。


      那么,大概率是一些健康险规模比较大的公司联合谈判,这样一来,采购规模还得往下调。


      除了丙类药目录,其实保险公司自己也在讨论商保药品清单。


      2月19日,保险协会组织了多家公司召开了座谈会,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中再寿险等,会上提到,商保药品清单要与医保形成鲜明差异化。


      也就是说,商保药品清单要和甲乙类药品清单不一样,就类似于医保的丙类药目录了。


      这也说明,不管是医保局还是保险公司,都认识到一个专门的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非常重要。


      观念统一了,行动起来就快了。


      最后,来聊聊对保险消费者的影响。


      丙类药目录,对买了惠民保、


      百万医疗险的人有啥影响?


      只能说影响不大。


      因为丙类药目录预计要收录一些抗癌特效药,本就和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癌症特效药清单重合。


      还有一些百万医疗险,比如蓝医保(好医好药版)、尊享e生2025,已经不限制清单了,各种外购药都可以使用。


      如果制定一个丙类药目录,再要求商业健康险照搬执行,反而是负面影响。


      这也不太可能,医改目的是要实现多层次医疗,让商业健康险提供差异化服务,而不是限制它们的发展。


      顺便提一下,深蓝保特别策划了【直面医改】系列专题,深入采访一线医生、患者、医保专家,希望为你客观真实地为你展现医改信息,提供建议。


      写在最后


      总结下来,丙类药目录的作用有4个:


      1、让医院能开出来这些药,给重病患者多一些选择;


      2、鼓励创新药企发展,给他们多一条销路;


      3、帮助保险公司更精准定价、控制风险,因为保险公司可能并不清楚哪些药临床用的多,哪些用得少;


      4、鼓励大家去买商业健康险,毕竟丙类药主要由保险公司买单。


      可谓一举四得,但当下的难点在于:健康险保费规模不高,谈判能力有限。


      而这一点,我们只能寄希望保险公司开发出更多好产品,比如免健康告知的产品,当买的人多了,保险公司保费就多了,和药企谈判话语权就大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现在丙类药目录还在征求意见中,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