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掀起了一阵养生风,带头的是喊着“一边熬夜内卷,一边养生保健”口号的00后。养生风为何席卷00后?


  年轻人爱为健康养生买单,医保支付成了新方式


  前段时间,关于刷医保卡可购买一款“智能手表”的消息引起不少人关注,不少人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了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该产品的攻略。各地“智能手表”供不应求的同时,有人提出疑问,“智能手表”是医疗器械吗?用医保支付合规吗?是否算滥用医保基金?


  对此,笔者在国家药监局官网医疗器械界面查询,这款“智能手表”产品备案名为“腕部动态血压记录仪”,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单次或24小时内设定的不同时间段里在静止情况下测量人体的收缩压、舒张压、脉率(仅适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供医护人员参考分析。


  无独有偶,一篇4元挂号可刷医保的文章爆火平台。文章表示,自从年轻人开始消费降级之后,薅羊毛、谈养生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时尚,工人疗养院就是这样一个“秘密基地”——月租三千、包吃包住、环境优美,甚至还能刷医保进行一场药浴,只用4元挂号费即可。


  此外,“午休时刷医保去眼科做眼部SPA?”是一些疲惫不堪患眼部疾病打工人的“心头好”,也成为大家琢磨出的养生新赛道。据悉,此项医疗服务全称为睑板腺按摩,是为干眼症患者准备的诊疗项目。“平时想午睡,只能去商场找个共享按摩椅,或者在沙发上将就一会。想按摩放松一下,随便点个50分钟的套餐都得100多,算下来比自己的时薪还高,属实舍不得。”谈及原因,有打工人在平台分享道。


  伴随着互联网平台传播效应,不少打工人加入这场轰轰烈烈的养生大潮里。那么,刷医保养生底层逻辑是什么?争议点在哪里?这种行为合理吗?后期又该怎么做?


  浅谈不同观点的底层逻辑


  针对医保是否能购买“智能手表”,有地方可供购买,有地方医保部门却暂停使用医保购买。引起此番争议的原因在哪里?


  支持购买的人认为,只要符合政策规定,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医疗器械并无不妥。根据国家医保局发文,自2023年7月起,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可用于支付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的相关费用,血压计、血氧仪、血糖仪等器械均在可支付范围内。不过,具体到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的品牌、型号,各地情况并不相同,也会动态调整。


  依据相关政策规定,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在原则上可以走医保付款,具体还得看相关政策与地方规定。可见,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购买“智能手表”具有一定的合规性。


  有人从“智能手表”功能属性上提出质疑。除了动态血压监测,该“智能手表”附加了打电话、接收微信消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一系列功能,整体上更接近于智能手表。相比较专业血压检测仪200~600元的市场价,高达2000多的“智能手表”明显有着更高的溢价,因此出现对其“医疗属性不足”的质疑。


  “智能手表”“4元温泉”“眼科SPA”在表达年轻人学会了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一些人也提出了疑问,医保的支付范围是什么?以上这些行为是否合规合理?此类行为是否会导致医保基金滥用?


  医保报销有规定,各地政策不一


  根据医保报销范围规定:医保目录以外的内容不报;体育健身、养生保健消费、健康体检不报;工伤事故不报;第三方责任不报;公共卫生服务不报;境外就医不报。根据现有规则,并无明令禁止医保报销“智能手表”“眼部SPA”。


  在购买政策上各地也出现了不同的表态。例如,根据医保新规,上海新增了32种医疗器械可刷医保在定点药店购买;深圳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根据深圳现行医保政策,个人账户资金目前仅支持医保目录内的医疗耗材和器械的使用,对自费耗材及器械的使用暂未放开。”;广州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解释,不同城市的医保政策存在差异。“在广州,只要个人账户余额充足,市民即可购买自费医疗耗材和器械,而深圳则要求所购买的医疗耗材必须符合医保目录范围,并且每月有300元的限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波市目前暂时叫停了医保购买“智能手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