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民生网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湖南人社系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改革故事在基层系列报道?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改革开放以来娄底市医保制度改革历程,你会想到什么?”


  对面的老人年近六旬,一头白发,坐得笔直,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挠了挠头,慎重考虑后告诉记者:“医保改革是一代又一代医保人开拓创新、不懈努力取得的惠民成果,这个过程饱含改革的阵痛和惠民的喜悦。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爬坡——医保改革没有终点,医保人永远在路上。”


  这位老人是娄底市医疗生育保险管理处主任彭志泉。按下红色开始键,老人和娄底市医保改革的故事朝我们徐徐展开。


  全民“参”保


  上世纪中末期,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劳保制度及合作医疗制度占据娄底市历史舞台。囿于时代局限,当时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受到这些政策庇护。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这种制度存在的缺陷日益显现。


  在“湘中明珠”娄底市这片红色土地上,一场关于医保的变革也正蓄势酝酿。彭志泉介绍:“2000年我们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标志着我市社会保险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改革像开弓的箭,医疗保险这张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密。2003年在涟源市启动全国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8年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6年底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整合为城乡居民医保。


  至此,娄底市“全民医保”制度体系基本建成。


  全民“乐”保


  1978年,彭志泉高中毕业,自1984年调入娄底地区劳动局后工作至今,在社保战线奋斗了二十余年,“可以说见证和参与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全过程”。


  作为一名“老革命”, 彭志泉将老百姓病有所医、应保尽保作为头等大事。说着,彭志泉将一摞摞装订好的红头文件和旧台账搬出来,并指着其中一份介绍道:“这份《娄底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2015年出台,标志着我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启动,它解决了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顽疾。”每一份文件他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而这背后正是一代代医保人砥砺奋进的凯歌。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的推动下,娄底市医保事业不断向前,取得蓬勃发展。彭志泉告诉记者,娄底市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先后完成6次政策调整,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由2000年最高支付限额10万元提高到了30万元。今年9月,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医保可报销药品品种均增加到2900余种。


  “参保群众乐了,我就踏实了。”彭志泉介绍,娄底市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政策倾斜,享受住院医疗费用(按项目付费)报销比例提高10%、大病保险起付线减半至6900元。2018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支付限额由2017年的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支付比例在2017年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特困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大病保险支付比例在此基础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


  全民“优”保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智慧医保成了深化医改的新突破口。近年来,娄底市医保服务窗口前来办事的群众变少了,办成事的人却多了。而不变的是参保群众都习惯上彭志泉办公室坐坐、聊聊。


  近年来,娄底市医保部门全面梳理群众业务办理中的痛点及堵点问题,简化办事流程,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医保”的功能,切实减少群众跑腿。2017年6月,娄底市跨省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正式启动。2018年8月,娄底全面启动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惠及众多贫困人口。


  改革风雨路,娄底市医疗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立到全、从好到优、从分散到统一,实现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彭志泉说:“虽然医保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这就宛如爬坡,我相信定将形成更便捷、高效、优质的医保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群众和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