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谔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医疗领域的诈骗手段也日益复杂多样。从虚假医疗广告到冒充专家的“神医”,从医托的诱导到医保基金的诈骗,这些“忽悠医疗”行为不仅损害了患者的经济利益,更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深入剖析“忽悠医疗”的常见形式、危害以及防范措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守护自身健康和财产安全。


  一、“忽悠医疗”的常见形式


  (一)医托的套路


  医托是“忽悠医疗”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他们通常出没在医院附近、火车站、汽车站、地铁口等地,通过搭讪、套近乎、推荐“专家”或“特效药”等方式,将患者引入非正规医疗机构。医托的常见手法包括:


  1. 现身说法:编造虚假的“患者故事”,声称某医院或某专家有神奇疗效。


  2. 移花接木:利用患者看病心切的心理,声称正规医院无法挂号,推荐到其他地方就诊。


  3. 低价促销:以低价药品或治疗为诱饵,吸引患者前往非正规机构。


  (二)虚假医疗广告


  不法分子通过自媒体、短信、网络平台等渠道发布虚假医疗广告,夸大疗效,声称能“包治百病”。这些广告往往利用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诱导患者前往指定机构接受治疗。虚假广告的常见形式包括:


  1. 夸大疗效:声称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能治愈癌症、糖尿病等疑难杂症。


  2. 虚假案例:展示虚假的“治愈患者”案例,诱导患者信任。


  3. 名人代言:利用名人或专家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


  (三)冒充专家


  一些不法分子会冒充知名医生或专家,通过包装自己为“权威专家”,提供所谓的“特效药”或“神秘疗法”。这些所谓的“专家”往往没有合法行医资质,却通过虚假宣传骗取患者信任。常见手段包括:


  1. 虚假资质:伪造医生资质证书或职称,冒充知名专家。


  2. 线上问诊:通过网络平台或电话进行“远程问诊”,推荐高价药品或治疗方案。


  3. 洗脑推销:利用患者对健康的渴望,进行洗脑式推销。


  (四)医保诈骗


  医保诈骗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不法分子通过盗取患者医保信息、虚构医疗服务项目、诱导患者冒名就医等方式,骗取医保基金。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患者的经济利益,还可能影响医保基金的安全。常见形式包括


  1. 盗用医保信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患者的医保信息,进行虚假报销。


  2. 诱导冒名就医:诱导患者使用他人医保卡就医,骗取医保基金。


  3. 虚构医疗服务:伪造医疗服务记录,骗取医保报销。


  (五)免费讲座与旅游


  一些诈骗分子会以“免费旅游”“健康讲座”为幌子,邀请老年人参加活动,期间推销高价保健品或假冒药品。这些活动往往针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通过洗脑式推销,让患者花费大量钱财购买无效产品。常见手段包括:


  1. 免费旅游:以免费旅游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


  2. 健康讲座:在讲座中夸大疾病危害,推销高价保健品或药品。


  3. 亲情服务:利用老年人孤独心理,通过“亲情服务”获取信任。


  二、“忽悠医疗”的危害


  (一)延误病情


  “忽悠医疗”推荐的机构和人员往往不具备合法资质或专业能力,使用假冒伪劣药品或不规范的治疗方法,极易导致病情延误、加重。轻者损失财产,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例如,一些虚假的“抗癌神药”不仅无法治愈癌症,还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加重病情。


  (二)经济损失


  患者在“忽悠医疗”中往往被诱导购买高价药品或接受昂贵治疗,最终发现这些产品和服务毫无效果。不仅经济受损,还可能因虚假宣传而陷入更深的困境。例如,一些所谓的“特效药”价格高昂,但实际成分与普通保健品无异。


  (三)心理伤害


  患者在经历“忽悠医疗”后,可能会对正规医疗机构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这种心理伤害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患者在被骗后,对所有医疗广告和机构都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就医。


  (四)医保基金损失


  医保诈骗行为严重损害了医保基金的安全,影响了医保制度的正常运行。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患者的权益,还可能影响其他患者的正常就医。例如,一些医疗机构通过虚构医疗服务项目,骗取大量医保基金,导致医保资源浪费。


  三、真实案例分析


  (一)医托诱导的悲剧


  2023年,一位名叫李明的患者因长期患有胃病,前往某知名医院就诊。在医院门口,他遇到了一位自称“好心人”的医托,对方声称附近有一家“神奇的中医诊所”,能彻底治愈胃病。李明信以为真,前往该诊所,结果被诱导购买了数千元的“中药调理包”,但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加重。当他再次前往正规医院检查时,发现自己的胃病已经恶化。


  (二)虚假广告的骗局


  2022年,张女士因长期失眠,看到某网络平台上一则广告,声称某保健品能“彻底治愈失眠”。她购买了价值数千元的产品,但使用后毫无效果。后来,她发现该广告中的“专家”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治愈案例”也是伪造的。


  (三)医保诈骗的陷阱


  2021年,某地医保部门发现,一家民营医院存在大量医保诈骗行为。该医院通过虚构医疗服务项目,诱导患者使用医保卡报销,骗取医保基金。最终,该医院被查处,相关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然而,许多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医保账户被非法使用,导致个人医保权益受损。


  (四)免费旅游的陷阱


  2020年,某地警方接到多起报警,称有老年人参加“免费旅游”活动后,被诱导购买高价保健品。这些活动以“健康讲座”为幌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推销假冒伪劣产品。许多老年人花费数千元购买了毫无效果的保健品,事后才发现被骗。


  四、如何防范“忽悠医疗”?


  (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患者应通过正规渠道选择医疗机构,提前了解医院的基本信息、就诊流程和专家出诊时间。正规医疗机构在收费和医疗服务质量上都有严格监管,能有效保障患者的权益。以下是一些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的建议:


  1. 查询资质: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医院和医生的资质,确保其合法合规。


  2. 咨询专业人士:向身边的医生、护士或医疗专业人士咨询,获取可靠的就医建议。


  3. 查看评价:通过正规医疗评价平台,查看医院和医生的患者评价。


  (二)提高防范意识


  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应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推荐的医院或医生。遇到不明人员搭讪或推荐,应果断拒绝,并及时向正规医疗机构咨询。以下是一些提高防范意识的建议:


  1. 警惕陌生人推荐: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推荐的医疗机构或药品。


  2. 核实信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推荐的医院或医生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3. 保持冷静:面对虚假宣传时,保持冷静,不被夸大疗效的广告所迷惑。


  (三)保护个人信息


  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应保护好个人医保信息,不随意透露医保卡号和密码。收到陌生电话或短信时,应核实信息真实性,避免点击不明链接。以下是一些保护个人信息的建议:


  1. 不随意透露信息: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医保卡号、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2. 核实短信内容:收到医保相关的短信或电话时,及时向当地医保部门核实信息。


  3. 安全使用医保卡:在使用医保卡时,确保在正规医疗机构,避免医保信息被盗用。


  (四)了解医疗知识


  患者应主动学习常见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就医流程,避免盲目追求“神药”或“特效疗法”。对于不确定的治疗方案,可向正规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咨询。以下是一些了解医疗知识的建议:


  1. 学习常见疾病知识:通过正规渠道学习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2. 咨询医生:在就医过程中,主动向医生咨询治疗方案和药物信息。


  3. 关注权威信息: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权威部门发布的医疗信息。


  (五)警惕免费活动


  对于“免费旅游”“健康讲座”等免费活动,患者应保持警惕,避免因贪图小便宜而陷入诈骗陷阱。以下是一些警惕免费活动的建议:


   不轻信免费活动:对免费活动保持警惕,避免因贪图小便宜而上当受骗,尤其老年人,他们对外界的真实情况了解比较少,更容易陷入圈套,一定要提高警惕,有高度的防范意识,才能减少被“忽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