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期间,医保政策的调整成为焦点之一,尤其是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举措。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惠及患者。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医生的处境谁来管?这不仅关乎医生的职业尊严和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服务价格下降,医生的收入如何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宋兆普在两会期间提出,医生的收入不应该与医院的效益挂钩。这一提议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宋兆普指出,个别医疗机构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将科室奖金、职工晋升、职称评定与创收挂钩。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导致了过度医疗和医疗腐败现象的频发。他建议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医院的公益性质,规范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严禁医院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的薪酬不得与业务收入挂钩。同时,对收红包、回扣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医疗腐败现象。(来源:华医网、中国新闻周刊)


  支持者认为,将医生收入与医院效益脱钩,可以避免医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医疗或忽视医疗质量。同时,财政全额保障医生收入可以提高医生的职业稳定性,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从而更好地专注于医疗服务。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完全脱钩可能会削弱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在财政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可能缺乏动力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医保的新政策,2025年医保新规定对麻醉科监测收费进行了规范,明确了一些麻醉中监测项目的收费标准,避免了重复收费和超标准收费等问题。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减轻患者负担,但同时也对麻醉医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麻醉医生需要更加严格地按照医保规定进行操作,确保收费项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这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复杂性和风险,一旦出现违规收费情况,不仅医院会面临处罚,麻醉医生自身的职业声誉也可能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医保新规定可能对麻醉医生的收入产生一定影响。在规范收费后,部分原本可以通过分解收费或高靠收费获取的收入被限制,这可能导致麻醉医生的实际收入有所下降。


  由此角度来看,对于麻醉医生而言,这一提议的意义尤为重大。由于麻醉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收入与手术量、监测项目等密切相关,如果能够摆脱医院效益的束缚,将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提高职业满意度。


  麻醉医生的处境,不只是收入问题


  医生的处境问题,远不止收入这么简单。根据《2021医师调查报告》,超过60%的医生对收入不满意,甚至有医生明确表示不愿意让子女从医。这背后反映的是医生职业吸引力的下降。麻醉医生更是高强度工作、低回报的代表。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当前年轻人不愿学医的现象,在一些人中确实不同程度存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职业投入与回报失衡。医学专业培养周期远超普通学科,本科需5年,规范化培训3年,硕士、博士深造还需3~7年。即便完成学业,基层医疗岗位薪资普遍偏低,年轻人难免权衡后认为“不划算”。


  对此,赵长龙呼吁,加大财政对医疗人才培养和基层待遇的保障力度,应推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通过提升职业尊严感与社会支持度,构建更有利于医疗人才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治病救人”。(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微博)


  麻醉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操作。意味着对于麻醉医生来说,培养周期会更长。此外,据调查,部分三级医院的麻醉医师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2 h,且夜班频繁,一个月内有1/3以上的麻醉科主治医师值夜班超过6次,一个夜班甚至可能需要连续完成10台以上的急诊手术。高强度、严要求、低收入使得这一职业吸引力下降,最终将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流失。这不仅影响患者的利益,也威胁到整个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似乎需要在政策设计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要让医生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尊重。或许,可以通过完善薪酬制度,让医生的收入与劳动付出挂钩;或许,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医生的心理压力;或许,可以通过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让医生的职业尊严得到保障。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一场复杂的博弈,它需要在多方利益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医生,尤其麻醉医生的处境问题,不能被忽视,更不能被牺牲。麻醉医生是每一次精准的麻醉操作,都是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每一回在手术台旁的默默守护,都是为生命保驾护航。相信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麻醉医生的劳动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职业尊严也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