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妈身体不适,我带我妈去医院做了全身的检查。


  前前后后住院两周,什么治疗都没有做


  光检查然后出院。


  结账总费用2.7万,医保报销(含医保补充医疗)1.8万,


  自费9千,什么都没治就自费了9千。


  期间


  在医生办公室听到医生和前面一名患者谈论治疗方案的时候,


  医保报销后持续自费的治疗费就要5万/年,


  后面一名患者在医保方案不见效果要切换治疗方案,


  完全自费,预估费用要10几万/年。


  然而这只是一年的费用,要治多少年,


  还会不会换更贵的治疗方案,还是个未知数。


  听完,


  我不用去看那两位大佬的脸色就知道两位大佬的脸色是有多么的难看,临走的时候我都已经听到有位老哥在和家人商量卖房的事了。


  真是每一份病历的背后,都是一出悲剧。


  治病不能工作,没有收入,不算日常生活费营养费,


  光治疗费已经高达10万的级别,


  这对一般家庭而言,基本上等同于宣布这个家庭“破产”。


  “一人生病,全家返贫”这件事为什么还会发生在现在医保覆盖率已经高达95%的时代?


  事后我思考了一下,原因大致三个:


  1、 医保覆盖的医疗力度很有限


  我们的基本医疗保障目的是为了更多的群众有基本医疗保障,


  注意是基本医疗,不是包治好的医疗。


  因此,医保的报销范围是有限的,


  它只包含了占比并不是那么多的甲类和乙类药物和治疗费用,


  对于丙类、先进治疗手段是缺乏支持的。


  医保对于患者来讲,


  它仅仅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不大不小的病,


  真正发生大病的时候,单靠医保是远远不够的。


  2、 医疗技术迭代和医疗通胀不断拉高治疗账单价格。


  科技进步,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迭代更新,


  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同时也带来了高昂的医疗费用:


  新型的治疗技术如:靶向药、基因疗法、CAR-T细胞治疗、达芬奇机器人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于治疗效果的提高是有目共睹,是不争的事实,以往被判为绝症的病在新技术下可能就成为可治愈的病种,但是这些新技术的价格却贵得惊人!


  这还未算上医疗通胀


  医疗通胀这和我们经常听到的CPI这个月3%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据说医疗通胀是按照每年10%的涨幅每年复利上涨,


  只是大家平时没怎么留意,所以体感不明显。


  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前阵子崴了脚我去医院开个膏药,


  按照十几年前我搞过一次的经验,本以为去医院拍个片子,医生开两副药一贴,百来块顶天了吧。


  没想到现在,流程是和十年前一模一样,但是价格却差了5倍,


  现在拍个片开两幅药一贴,500还差好几十才能下楼。


  (幸好我有保险全报销了)


  这只是崴个脚这种鸡毛蒜皮的事,


  如果是要在医院躺上一阵,那价格可想而知。


  3、 没人会预先存钱来等着付突发的医疗费


  有人会认为通过存钱可以应付突发的医疗费用,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首先,人没病没痛的时候生活如常运转,水电费,伙食费,供房、供车、小孩学费等等等等接踵而至,这些都已经让人应接不暇,谁还会无病先呻吟,专门存钱准备交给医院?


  每月有钱剩的时候,多去一次海底捞,这才是人性的选择。


  其次,哪怕存了钱,这钱也未必够医疗通胀后的一张账单。


  按现代的医疗技术,靶向药、医疗机器人等技术经常会用到,


  然而配一个靶向药动随便过万一次,达芬奇机器人开机就5万,CAR-T起步就100万。


  每一项新技术都是以万为单位的,


  要是病起来情况有点特殊,


  一整套医疗账单动不动几十上百万,


  这账单的金额甚至超过了一些家庭一辈子的总收入


  试问存钱来支付医疗费用,这想法现实吗?


  我看一点都不现实。


  就是因为上面三个原因


  时至今天“一人生病,全家返贫”的故事还会不断上演。


  要预防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买“医疗险”


  医疗险一个人一年才一千左右的保费,


  就能拥有百万级的医疗报销额度,


  再也不怕因为治病拖垮整个家庭。


  而且


  优质的医疗险还能覆盖院外药和先进疗法,甚至跨国治疗,


  倘若真的那么不幸运,


  医疗险又岂止能够防破产这么简单,


  说不定它就是那根关键的稻草。


  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