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发经济

  到2050年至少提供1亿就业岗位


  关于老人就医


  建议将安宁疗护纳入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关于社会保障


  建议将老年人居家护理等纳入医保


积极应对老龄化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


  今年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养老问题备受关注,代表委员们纷纷聚焦于此,在接受各家媒体采访时提出了一系列与康养相关的提案,为我国康养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这些提案涵盖了银发经济、长期护理保险、医疗创新、中医药应用、科技适老、养老负担减轻等多个方面,关系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养老内容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


银发经济

  2050年银发经济至少提供1亿就业岗位


  “我国的老龄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既有对衣食住用行的需求,也有对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还有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的新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介绍,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在供需两端都有巨大的空间,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预计可以达到30万亿元。到2050年,银发经济至少可以提供1亿个就业岗位。


  “银发经济是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金李呼吁,“让我们一起来呵护银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福祉。”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精准制定产业发展政策

  “60岁至70岁的‘活力银发族’正蓄势待发,成为推动我国消费浪潮的强劲动力,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对养老和健康服务也有着庞大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需求,精准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以及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有效扩大老年消费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情感交流需求,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呼吁国家层面加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健全完善智慧养老领域政策措施。同时,聚焦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养老服务场景的集成应用,加强产品研发,让科技更好服务老年人。


医疗保障

  将安宁疗护纳入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实现逝者安详、生者安宁。目前,我国安宁疗护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


  “长期以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以疾病治愈为导向,临终患者的尊严和自主决策权缺乏法律保障,医疗机构服务联动机制有待完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医保体系倾斜力度不够。”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秘书长丁梅说提出几方面的建议:一是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推进安宁疗护立法,规范服务标准,保障临终患者对自身生命财产的知情权和自主权。将安宁疗护纳入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扩大医保覆盖范围,鼓励商业保险、公益基金等参与,提供分层次、多样化服务。


  二是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加快各地安宁疗护机构试点与布局,探索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和居家分级安宁疗护模式。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统一的安宁疗护人才培养与资格认证体系,推动在医科高校开设相关课程,采用校院共建模式培养专业队伍和复合型人才。


构建国家战略主导的老年共病中医药防治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围绕“加强中医药服务转化,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一是要构建中医药特色的老年服务转化示范区,吸引产学研多方合作,探索中医药服务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二是要设立专项研究与推动成果转化。三是要针对老年人多病共发的特点,构建国家战略主导的老年共病中医药防治体系,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整合中医药资源。四是要注重推广适老产品的应用,将中医药药食同源食品、药膳、中医药辅助康复器械等融入社区养老中心等康养机构。


社会保障

  建议将老年人居家护理等纳入医保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建议,加快构建符合老年医学特点的医保体系。例如,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以满足老年医疗全周期需求,将老年综合评估(CGA)、延续性护理、长期照护、居家护理、康复训练等老年医学特色项目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并提高报销比例。


  甘华田还建议,建立老年疾病多维度专属分组标准,开发老年疾病病例组合模型(Geri-DRG),按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衰弱指数、共病数量、功能状态等进行分组,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补充支付制度,根据实际治疗阶段追加支付。同时积极推广“功能分类付费”(FRGs)试点,推行门诊按人头付费与按病种付费相结合模式,对老年慢性病实施“打包付费”,降低老年人门诊自付比例。


  同时,探索创新老年医保缴费政策改革。建议积极探索在特定年龄段人群实施差异化的医保缴费政策,例如80岁以下老人按现行标准缴费,对于低收入且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给予一定幅度的减免,90岁以上的老人全额减免。


建议未来十年城乡基础养老金实现倍增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建议,“自‘十五五’规划开始的未来十年内,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倍增。”


  “对于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而言,每月仅220多元的养老金难以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城镇职工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是城乡居民平均养老金的十几倍。”张翼说,“这种差距拉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也凸显了尽快提升城乡居民养老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口而言,尤其是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口而言,当前只靠领取待遇很难维持其基本生活,老年农民仍然主要依靠子女养老。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建设,通过基础养老金加个人缴费、加各级政府补贴的方式,实质性地提升居民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以此拉动内需。”张翼建议,如果从今年起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为止,每年将个人的基础养老金部分每月提高30元,那就可以在10年内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倍增计划。


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提供更稳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4500万是失能(包括失智)。”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认为,我国多地建有长期护理保险,旨在向失去自理能力的人群提供必要的护理援助,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挑战。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中度老龄化的阶段,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增长,现有资金规模难以切实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资金短缺将成为制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稳健发展的关键瓶颈。


  孙洁建议,一是将长期护理保险与惠民保结合,并适当提升惠民保价格。在惠民保基础上,新增费用用于购买长期护理服务,以增加资金来源。这些资金可用于聘请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多样化服务如日常照料和康复护理,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缓解服务供给不足,为长期护理保险的稳定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建议优化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项目结构。深入分析并整合现有项目,替换掉一些非刚性需求或重复性高的项目。这将合理配置保障资源,避免浪费,确保资金精准投入关键环节。最终能够形成一个更加健全和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网络体系,共同为民众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长期护理保障。


生活服务

  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古都放心早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淑惠发现,目前老年助餐服务在供需矛盾、机构运营、服务模式、扶持政策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加快完善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紧迫性日益凸显。


  王淑惠建议,可以结合城市社区“15分钟便民圈”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政府主导在社区设立配餐中心、布设15分钟便民餐厅等合作形式为老年助餐机构提供平台。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结合家庭照顾和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因其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家庭温暖和社区支持的双重需求而受到广泛认可。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表示,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强专业服务人员培训,确保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以此助推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据央广网、上游新闻等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