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去医院看病,最关心啥?肯定是花了多少钱,医保能报多少呀!可当拿到医保结算单的时候,是不是瞬间就懵了?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各种专业术语,简直像一本 “天书”。别着急,今天咱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给大家详细讲讲医保结算单到底怎么看,保证让你一看就懂,以后再也不用为这个发愁啦!


  大多数人拿到医保结算单,第一反应就是眼花缭乱。其实呀,医保结算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就像一个三层的小蛋糕,每一层都有它独特的 “味道”。分别是本次就医收费项目分类明细(橙色的部分),本次就医住院费用明细(蓝色部分),基金支付分类明细(绿色的部分) 。接下来,咱们就一层一层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收费项目分类明细这部分,其实不用太费脑筋。咱们只要知道甲类费用 100% 纳入基础医保报销金额,就像一个慷慨的朋友,二话不说全帮你报销;乙类费用只能报销一部分,剩余部分需要先行自付,就像你和朋友一起分担费用;丙类费用不能报销,得自己全部承担,就像一个 “高冷” 的家伙,医保不搭理它。


  本次医保费用总额:这就是本次住院总共花的钱,是个 “大总管”,把所有的花费都统计在内。比如这次,总费用就是 46026.90 元,它像一个 “大蛋糕”,后续的报销和支付都是围绕它来进行的。统筹基金支付:这可是个 “大功臣”,就是本次医保报销的金额。这次报销了 27335.85 元,要是没有它,咱们得自己掏更多的腰包。


  现金支付金额:报销后咱们自己要掏的钱。就医人本次支付了 18691.05 元,这是实实在在从自己口袋里拿出去的钱。


  个人账户支付金额:如果用个人医保账户余额进行支付,就会在这里体现。这次是 0 元,说明没有动用个人账户里的钱。


  这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次医保费用总额 = 统筹基金支付 + 现金支付金额 + 个人账户支付金额 。就像一个等式,把整个报销和支付的关系梳理得明明白白。另外,这里还有其他的基金支付,像大病支付就是启动大病医保报销的金额,其他的补助支付的话需要符合条件也会启动进行支付,它们就像隐藏在幕后的 “小帮手”,在特定情况下为咱们减轻负担。


  全自费:这部分属于医保 “不管不顾” 的费用,不是医保三类目类内产生的费用,一分都不能报销,需要全额自己支付,而且它也不会纳入大病医保起付线标准,就像一个被医保 “遗忘” 的角落。


  乙类先自付:因为就医用了乙类项目,乙类只能报销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就需要自付。这部分费用虽然不能用医保报销,但可以纳入大病医保起付线标准,算是和大病医保有点 “小交情”。


  超限额自付:医保费用超过了限额,超过限额部分就得自己掏腰包,不能进行医保报销,也不能纳入大病医保起付线标准,就像超过了医保的 “红线”。


  本次应付起付线标准:起付线以下的金额不能报销,只有超过起付线的金额才能报销。起付线可以纳入大病医保起付线标准。


  本次医保报销金额计算方式 =(总费用 - 全自费 - 乙类先自付 - 超限额自付 - 本次应付起付线标准)* 报销比例 。按照这个例子来算,就是(46026.9 - 9738.01 - 2902.35 - 126.72 - 1100)*85% = 27335.85 元 。本次就医还需要支付的金额 = 总费用 - 已报销的费用 = 46026.9 - 27335.85 = 18691.05 元 。本次纳入大病医保起付线标准的金额 = 乙类先自付 + 本次应付起付线标准 + 符合报销的金额报销后需要自负的部分 = 2902.35 + 1100 + 4823.97 = 8826.32 元。当地大病医保起付线标准为 16000 元,所以本次就医未达到大病就医起付线标准,没办法启动大病报销。


  这下大家是不是对医保结算单了如指掌啦!以后再拿到结算单,就可以轻松看懂自己的费用报销情况啦。


  作者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