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院执行遇上生鲜易腐品,"法槌"与"菜篮子"的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湖南祁阳法院用一场"马路拍卖会"给出了答案。3月4日清晨,在超市门口摆开的特殊摊位,既维护了法律威严,又守住了民生温度,更在司法实践中开辟出一条鲜活执行的新路径。


  一、与时间赛跑的执行速度


  从2月28日晚间收案,到3月4日完成首日变卖,祁阳法院用五天时间完成"保全-查封-清点-处置"全流程。执行干警连夜突击查封三家连锁超市,次日即联合政府、商户代表完成货物清点,第三天启动先予执行程序,第四天就摆开摊位直面市民。


  这种"24小时响应、72小时处置"的执行节奏,在生鲜商品腐败变质前抢出黄金处置期,让价值数万元的草莓、红提、海鲜免于烂在冷库,实现司法资源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刚柔并济的司法智慧


  面对400余户供货商可能集体上访的复杂局面,法院没有简单采用传统拍卖程序。彭海平局长带领团队创新采用"分级处置"策略:对耐储商品保持查封,对生鲜品启动现场变卖。这种分类处置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避免社会矛盾激化。


  有供货商坦言,被拖欠4万元货款多年,老板总以周转困难搪塞,这次看到法院把货架上的红提变成真金白银,终于有了拿回血汗钱的希望。


  三、看得见的公平正义


  在超市门口的透明拍卖会上,市民争相竞价,价格亲民的生鲜品既让利于民,又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这种"阳光执行"模式打破司法拍卖的神秘感,市民在挑选水果时直观感受司法程序的温度。


  【结语】这场特殊的"马路拍卖会",既是新时代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也是基层法治创新的鲜活样本。当法官放下法槌拿起扩音器,当查封清单变成市民手中的菜篮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效执行的力度,更是司法智慧的温度。这种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执行理念,值得更多法院借鉴——毕竟,法治的终极价值,就藏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