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如同汹涌浪潮,冲击着各个行业,教育领域也未能幸免。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AI的到来会让教师首先失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一观点看似有理,实则站不住脚,背后是对教育本质和教师角色的严重误解。


  从表面看,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果显著,让人觉得教师的很多工作可被替代。智能教学软件能依据学生答题情况,精准分析知识薄弱点,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虚拟教师可以不知疲倦地解答问题,课程内容还能反复播放。像科大讯飞开发的智能教育产品,在一些学校试点时,确实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似乎都在为“教师将被AI取代”的观点提供证据。但如果深入剖析教育的内核,就会发现这些只是表象。


  教育的本质绝非知识的机械传输,而是心灵的对话、灵魂的塑造。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真理在对话中浮现。这种引导并非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是基于对学生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的洞察。教师在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恰到好处的追问,都可能成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AI,无论多么智能,都难以捕捉人类情感的微妙变化,无法给予学生那种温暖且充满力量的情感支持。


  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为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由、安全的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当学生在成长中遭遇困惑、挫折时,教师能凭借自身的人生阅历,给予关怀与引导。这种人文关怀是AI无法复制的。比如在一所乡村学校,一位学生因家庭变故产生厌学情绪,是班主任长期的陪伴、耐心的倾听,帮助他走出阴霾。AI或许能提供知识,但无法给予这般细腻且真挚的情感抚慰。


  此外,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传授知识,还传递价值观、文化传统。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讲学授徒,将儒家思想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出众多贤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同国家、地区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让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AI虽能存储海量知识,却难以真正理解文化背后的深层内涵,更无法将文化的精髓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不可否认,AI给教育带来变革,它能成为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方法。但要说教师会因此失业,就如同认为医生会被医疗设备取代、厨师会被智能厨具取代一样荒谬。教师这一职业,承载着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拥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在AI浪潮下,教师的角色会发生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心灵的守护者,但绝不会被取代。我们应正确看待AI与教育的融合,让AI助力教育发展,让教师在新的教育生态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