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求新求变的当下,复旦大学即将开启的“大手术”式改革格外引人关注。从招生结构到院系设置,再到人事制度,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调整,不仅关乎复旦大学自身发展的走向,更有可能重塑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


  


  先来说说招生结构调整。复旦大学计划提高理工医招生比例,适度减少文科招生名额。这一决策乍一听,难免让人感到疑惑,难道文科在复旦大学的发展中不再重要了?实则不然,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在当下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我国急需在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而理工医人才无疑是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的核心力量,复旦大学加大理工医招生比例,正是对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有力响应。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对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的需求缺口巨大。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近年来发展迅猛,对电池技术研发、自动驾驶算法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求贤若渴,复旦的招生调整契合了这一产业发展需求。


  


  从政策导向与资源分配角度分析,“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教育部推行的“新工科”“新医科”建设计划,也在积极推动高校调整学科结构。作为“双一流”高校,复旦大学有责任在这一趋势中发挥引领作用。此外,理工医学科的发展通常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用于实验室建设、科研设备购置等,调整招生比例能够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看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哲学、历史等传统文科专业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的问题,就业压力较大,部分高校已陆续缩减相关招生规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物医学工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伦理等交叉学科蓬勃兴起,这些跨领域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背景的支撑。并且,经历新冠疫情后,公共卫生、疫苗研发等医学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激增,扩大医学类招生规模符合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需求。


  


  复旦大学此次招生结构调整,并不是要弱化文科,而是致力于转向“少而精”的培养模式,集中资源打造顶尖文科人才。同时,学校还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定期评估招生结构,避免改革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在工科院系重组方面,复旦大学此次的动作同样不小。为了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加速转型,复旦大学整合全校力量,跳出传统学科框架,围绕集成电路、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化学材料与未来能源、空间互联网等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领域的攻关需求和人才急需,一次性建设6个新工科创新学院。


  


  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重点的调整以及科技飞速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各高校纷纷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步伐。仅去年一年,就有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所985高校宣布调整和裁撤学科专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复旦大学的工科院系重组显得尤为必要。


  


  与传统工科强校相比,复旦大学发展新工科虽存在短板,但也具备后发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复旦大学有着深厚的基础学科底蕴,而基础学科的突破是实现自主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另一方面,此次重组能够整合校内资源,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新工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新工科强调从基础研究“0”到成果转化,复旦大学将通过这6个创新学院,实现从原来做“从0到1”向现在做“从0到10”的跨越,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复旦大学将全面推行“准聘-长聘”制。准聘阶段为期6年,在此期间会进行严格筛选,只有通过考核的教师才能获得长聘资格。对于已获得长聘的教师,也会通过激励机制防止出现“躺平”现象。同时,针对存量教师也制定了过渡方案,给予单次长聘认定机会,未通过者在资源倾斜方面会受到限制。此外,还将进行绩点制度改革,弱化内卷竞争,降低评优权重。


  


  早在2013年,复旦大学就已尝试“准聘—长聘”制,而此次改革将更加彻底,把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术成长作为整个制度的核心。过去,部分教师入职后缺乏足够的动力去追求教学创新和科研突破,“准聘-长聘”制的全面推行,将为教师提供强大的职业发展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复旦大学的这场“大手术”式改革,是在深刻洞察时代发展需求、全面审视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决策。虽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招生调整可能会引发部分师生和家长的担忧,工科院系重组需要克服学科融合的难题,人事制度改革也可能会触动部分人的利益,但只要坚定信心,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够达成预期目标。我们期待复旦大学通过这次改革,能够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高等教育的前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这场改革的最终成效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