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通胀目标下调至2%,将给2025经济回暖留出足够空间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于3月5日发布,一个小时出头的报告,信息量巨大。报告确立了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以上,物价涨幅2%左右等,还提出了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政策取向,以及2025年经济工作的十大任务。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重要的亮点和值得关注的政策方向?观察者网邀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为我们解读。
【对话/观察者网 高艳平】
财政政策大突破
观察者网: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发布了,您关注到的亮点是什么?
张军:有两个方面我比较关注,一是提振消费的措施写的很细致;
第二,是今年的财政政策有比较大的突破,增加了1.6万亿的赤字规模,赤字率达到4%。经济学家呼吁了很多年,甚至是在疫情期间,赤字率,也只有3.8%的。
另外对于扩大的赤字,即这些钱的投向也都已经写明了,比如,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用于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可见今年财政的方向很明确,要扩大政府支出。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说清楚了。
钱要花在刀刃上
观察者网:在2025年十大任务第一条就是提振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的确提振消费写的很细。不过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比较,关于提高投资的内容,强调了要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您认为这时候重申投资效益,有什么政策考虑?
张军:经济学家过去近十年一直在争论“投资”的功过,多数人认为投资过多,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挤占资源,限制了政府对消费的支持。很多超前的建设,由于需求不充分,使得政府的债务高企,加剧了财政负担。
因此,这时候的逆周期调节,虽扩大政府投资不可或缺,但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是有效的投资,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锚定2%通胀目标制定宏观政策,促进预期回暖
观察者网:就2025年的增长目标来看,增长目标为5%左右,跟去年一致;就业目标至少1200万、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也与去年相同。但是通胀目标下降为2%,往年目标是3%,您怎么看?
张军:的确,我们过去几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都完成了。但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目标3%,都没有完成。去年的CPI增长只有0.2%,可见我们还面临比较大的通缩压力。
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建议应该将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目标下调到2%,锚定2%的消费物价涨幅。
因为,如果我们扩大内需的政策走向加剧产能过剩和通缩的老路上,对物价会造成更大下行压力,而盯住物价总水平的政策,对提振国内总需求往往有更直接的效果。
物价上升会更直观地改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预期,从而能刺激到消费和投资的支出。通缩压力要得到缓解,最重要的是改善预期。
之前多年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都把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目标设定为3%,但从来没有达到过。而且随着经济放缓和遭遇疫情的冲击,3%的通胀目标显得不切实际,无法实现。
虽然每年我们的增速GDP目标都基本实现了,但这些年我们的消费物价涨幅平均也就在1%多一点,最近几年更是降到了小于1%的水平,2022和2023年,CPI的涨幅都没有超过0.5%,2024年的CPI仅上涨了0.2%,不仅离我们预设的3%的目标还相当远,而且通缩的趋势反而有所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政策上做出调整,把消费物价上涨目标下调到2%,不仅更加实际,而且2%的物价温和上涨有助于加强市场预期的稳定,也能够为央行的货币供应留出大约7%的增长空间,满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要求。
“投资于人”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观察者网:《报告》在2025年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中提到,“要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经济政策着重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销费。还提到,要推动更多资源“投资于人”……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接下来具体政策就包括,城乡居民养老金要提高20元;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农村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推动免费学前教育,等等。
您过去几年一直在提中央财政要从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改变,也就是说向家庭福利倾斜,您怎么看这一导向在当下经济增长转型期惠民生的必要性,以及财政困难之下的可行性?
张军:今年的财政赤字增加了1.6万亿的规模,就可以首先考虑增加对人头的开支,优先保障对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和特困家庭的收入支持和福利支持。现在大拆大建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况且,之前我们有过很多讨论,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在民生改善方面是有欠账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有这个实力来弥补欠账。
推动更多资源“投资于人”,首先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比如说地区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大约是2到3倍,但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地区差距可以高达8-10倍。如果国家财政能够有更多的统筹比例,尤其向农村老人倾斜,将会大大缓解我们的城乡差距。
现在国家反对铺摊子,所以,投资更多资源“投资于人”,完全可以优先照顾两头,即老年人和儿童。比如今年报告里面提到推动免费幼儿园教育;另外前些年的两会上,有委员代表提议7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医疗等。
提高政策时效,需要“日落条款”
观察者网:政策取向“打好政策组合拳”这一部分,提到“出台政策要早尽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要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时效。要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衔接,要注意倾听市场声音,协同推进引导预期,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从去年9月刺激政策出台的背景来看,您怎么理解?
张军:有些人批评我们的政府政策不够及时,缺乏时效,我认为一大原因是,我们现在出台政策,涉及的部门很多,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顾虑比较多。
我前几天演讲的时候,建议我们的政府政策,需要有个“日落条款”。也就是说不仅仅出新政策,还要及时废止一些过时的政策。如果只出新政策,地方在执行新政策的时候,对新老政策方针打架的地方,到底是执行哪个很困惑,最后就会导致犹豫不决,执行不力。
房地产领域就非常典型,过去我们的宏观调控,出了N多个限制政策,其中一条就是2010年开始的限购政策。这几年,我们经济不景气,需要扩大消费的时候,要不要取消限购,地方政府犹豫不决。比如2022年青岛苏州等城市率先宣布取消限购,后来又收回去了。直到去年,取消限购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
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对制定政策的时候,有一个“日落条款”,即当政策的背景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做减法,及时废止政策,这样就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犹豫不决,提高新政策执行的时效。
一定要培育好适宜创新创业的自由沃土
观察者网:《报告》对于科技创新着墨很多,在2025年十大任务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两个部分有很多论述。比如就提到,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壮大……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您可能也关注到了DeepSeek等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这些领头企业的奋发有为,给我们的创新机制什么启示?
张军:关于DeepSeek,我认为大家不应该问,为什么是杭州?而是要问,为什么是梁文锋?
我觉得梁文锋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城市,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只要培育好创新友好型的土壤、适宜于创业的环境,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创新企业就会冒出来。至于是谁冒出来,从哪个领域冒出来,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但创新活动可以有很多形式,上海的创新是另外一种模式,深圳又是深圳的模式。不管是什么模式,成功的创新都是熬出来的,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你不能立一个目标说,未来五年我们必须要有多少独角兽,多少隐形冠军,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我觉得“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出来之后,我们要形成一个理念,那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前几天接受《广州日报》采访,记者让我评价一下广东。我就说,广东有深圳在,这是不可替代的;DeepSeek出现在杭州并不会贬低深圳,更不是说深圳模式有什么问题了;深圳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批一批的创新企业前扑后继,没有停顿,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是谁?我们不知道,我也无法预料,但我相信他会冒出来,所以我说各个地方没必要急功近利,你只要培育好创新创业这样一个自由的沃土,那他一定会从某个领域冒出来。
观察者网:我们2025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已经明确了,如果综合考虑当前国内外形势,尤其是考虑到美国可能变本加厉的贸易战科技战,您认为,我们今年完成任务的挑战大吗?
张军:我个人觉得应该还好。我认为,贸易战不会对我们的经济构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我们过去常说特朗普的政策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现在觉得这是确定的事情,不确定性很小。
这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好冲突也好,我们其实已经有了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现在已经不是2017 年特朗普第一次上台的情况了。过去八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可以说是层层加码,中国都已经应付过来了。我认为应该不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了。
所以,特朗普会出什么招,这些都是相对确定的,那我们的政策也就不会有巨大的变动。所以,唯一重要的,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