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 - 邓金木:我经历的变与不变
作者简介:邓金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融媒体资讯中心主任、新闻中心主任,福建国际传播中心负责人,福建省政协委员。第十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6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一路走来,我见证了传统媒体的辉煌,也亲历了新媒体崛起带来的风云变幻,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不断探索、成长,努力践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担当。
回想刚踏入新闻行业时,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电视、广播、报纸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彼时投身新闻事业,我满是自豪,也铆足了干劲。那些年,我有幸多次参与过全国两会、省两会等重大活动、主题主线宣传报道,见证时代发展,传递主流声音。我深入基层,聚焦民生领域,用报道回应百姓关切,面对那些损害公共利益的不良行径,我没有退缩,而是以客观、真实的报道进行曝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愈发明白,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新闻人沉甸甸的责任。
破旧立新,构建媒体融合新架构
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视开机率直线下降,曾经的广告商们挤破头想在电视上投放广告,现在却纷纷转向新媒体平台,电视广告收入锐减,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危机四伏。那段时间,大家都在思考:传统媒体该何去何从?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多番调研,我们意识到,媒体融合是一场躲不过去的“自我革命”, 只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求得生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彼时,我和同行们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融”?当时业界并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经过反复思考,我们一致认为,零敲碎打地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行不通,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大破”“大立”。这意味着我们要摒弃过去一些陈旧、低效的模式,重新构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媒体融合趋势的全新体系。
改革要有战略性的顶层设计。福建广电集团按照省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实行了“大中心制”改革,成立了融媒体资讯中心。中心在筹建之初,集团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心建立起新的媒体运营架构。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我们发现表面上看似有全媒体矩阵,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平台都有,但内部各行其是,各干各的,沟通成本较高,运行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痛下决心,要进行系统性重塑。我们将原有的新闻中心、电视新闻频道、乡村振兴·公共频道、福建新闻广播、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等7个独立单位合并重组,把原有的部门设置、人员框架彻底打破,重新搭建了适应融媒体传播特点、职能需求的8个部门,成立编务会作为运作核心。在这个新体系下,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各个板块不再各自为政,而是紧密协同, 同时明确了网络优先、移动优先的战略。
光有架构上的改变是不够的,改革还要有整体性的方法路径,需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于是,我们又在干部职务、绩效分配、人员身份等方面也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心打破职务界限,把原有干部职务 “归零”,按照运营新架构的实际岗位需求,将中心新设置岗位职责和干部个人的才干优长双向结合,重新调整干部任命,上岗履职。打破绩效界限,中心“推倒”原有的绩效分配方式,将绩效和奖励全面向一线员工倾斜。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者,更是重奖。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打破身份界限,中心大力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公开考核打通身份转换通道,让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的队伍。
创新模式,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
这些改革措施初步取得了成效,中心内部的活力与干劲显著提升。但我们深知,要想在新媒体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仅靠内部机制改革远远不够,还需要在业务拓展和平台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对于媒体行业而言,建设自有新媒体平台,不仅是顺应融合发展的关键,更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发展高地的重要之举。我们决定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海博TV”等自有新媒体平台建设上,这也是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的重要抓手。然而在此过程中,技术迭代升级、传播模式创新带来的新课题,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点。改革之路充满挑战,但每一步的探索和实践都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突破自我,才能站稳脚跟。那段时间,我们和集团技术部门研讨,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方案,推倒重来是常有的事。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我们在“海博TV”融入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推送个性化内容,“海博TV”的日活数和下载量开始攀升。内容创新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要让主旋律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活”起来,就要将内容与技术变革相融合。
本文作者参与创作的《独家VR互动视频!身临其境,海陆空全景围观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二等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1年和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时,我们精心策划,反复打磨,分别推出了一系列短视频、专题、宣传片、互动产品,这些内容以即时性和多样性的表现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了福建“旋风”。例如,“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等金句就是在我们的报道中迅速走红网络,成为热议话题。为全面展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实施十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打造了微视频《山海作答》。该片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生动呈现了福建在改革创新、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山海作答》自推出以来,凭借精良的制作水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获得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播放量累计超过1.2亿,获得很好的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多,用好理论富矿,报道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新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记者们数次前往发源地霞浦县探寻缘起故事,了解新时代的创新案例。
“老题新做”,如何以全新视角和形式展现其中的内涵?相较于传统新闻,如果创作出一个体验式的产品,让受众像玩游戏一样,通过选项操作来获得相关信息,甚至推动剧情发展,岂不是很有意思?于是在创作上,我们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巧妙融入其中,把一些推进剧情的关键节点,如“出发去霞浦”“点击查看接访室”等设置成了互动点, 构建出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四下基层”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我们用融合创新的理念完成了《互动视频|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这一作品,这不仅是我们对“四下基层”精神的又一次深入解读,更是媒体融合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成功实践。这件作品后来获得了第34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认可。
在融合初期,中心还面临传统媒体营收大幅下滑和新媒体营收模式尚未成熟的双重压力。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创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加速转变,我们该保持怎样的 “变与不变”?对此,我不断思索。疫情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找到了新的思路。当时,我们了解到一位果农的砂糖橘滞销,大量果子积压在果园里,果农心急如焚。我心想,能不能利用我们的媒体平台帮他一把呢?于是,我们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为果农进行宣传推广。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短短5天就帮果农售出45万斤砂糖橘。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福建是农特产品大省,像这样面临销售难题的农户肯定还有很多,有没有可能创新一种模式,再复制推广开来,既能帮助农户打开销路,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出一份力?于是我主动联系省农业农村厅,带队跟各县市政府沟通、讨论,分析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做一个“县长带你买好货”的网络公益直播,请县领导来推介当地特产。当时有不少人觉得这事难度太大,不好办。我说:“没事,咱们成熟一站做一站。”
第一场直播,为了提升热度,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设置话题,制作吸引人的短视频、 图文和海报,提前在各个平台进行预热。我们反复和县长沟通产品特点、推介内容。直播时,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观看量不断攀升,现场卖出了不少农产品。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后面的直播就顺利多了。一场接着一场,我们的直播规模越做越大,效果也一场比一场好。其中最厉害的一场,观看量将近800万,销售额超过700万元。后来,我们又跟省商务厅合作了“全闽乐购”网络直播。当时我跟省里反复争取,把时任3位副省长请到现场推介福建商品,这“带货阵容” 可谓空前绝后了。差不多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推出几十场带货直播,带动线上线下销售额超约10亿元。
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媒体融合时代,我们要在“变”中寻求创新,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同时,也要在“不变”中坚守内容的核心价值和新闻职业精神。融媒中心跳出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探索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模式,开展形象片展示、短视频制作、网络直播带货、线下宣推活动策划执行等多元化经营。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还极大地拓展了媒体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
深耕国际传播,拓展全球“声”量版图
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我们不断创新与突破,不仅体现在传播形式的多样化,还体现在日益提升的国际传播效能上。2023年6月,在省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福建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成立。国际传播中心以 “Hola Fujian”为核心IP,在海外移动社交的头部平台上开设了自持账号,进入国际舆论场发声。“Hola Fujian” 账号在海外矩阵总粉丝数超过了1500万,垂类账号矩阵总粉丝量超3亿。中心还开创了“福通五洲”平台。为出入境人员提供涉外资讯、网上办事、境外求助等服务,被用户誉为“一本境外出行的在线百科”“一扇见证中国发展的窗口”“一艘中华文化出海的福船”。“福通五洲”平台获得了第34届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一等奖。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但仅仅讲述“我们想讲的”故事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这些故事与“受众想听的”内容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打动人心。福建是著名的侨乡,独特的地缘文化使其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张力。我们以福建元素为切入点,寻找与海外民众情感的联结点,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福建的“好感度”与传播力。我们一方面以大国外交为核心,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比如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访问福建时走访了下岐村,他听完连家船民圆梦的故事后,表示“一个好领导心中要始终念着人民,才能够一心一意让连家船民搬上岸、住下来、富起来。我们有责任为赞比亚人民创造类似的故事”。我们把他发表的真情感言制作成短视频在“Hola Fujian”账号上发布,海外传播量达到爆款级。另一方面以福建发展为中心,展现闽人智慧。如“四海传福”全球主题宣传推出《“闽”扬四海》等多个专栏。我们在制作上重点把握“传福”两个字,突出福建人对世界文化文明作出的贡献。比如我们以“闽人黄乃裳为马来西亚作出的贡献”为主题,通过对当地华人、外国友人的生动采访,表达了当地民众对闽人敢拼会赢、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的赞赏。马来西亚网友留言:“感谢无数华人先贤从唐山漂洋过海来到这块宝地,披荆斩棘,为后代子子孙孙建造新家园”。再有,以传统文化为重心,呈现闽人印记。我们推出的《土楼是世界遗产,也是“家”》《世界文明“做邻居”》等多条短视频播放量超100万,获全网推送。微纪录片《Smile》获“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最佳系列作品奖。
除了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哪些方式能提升国际影响力?在一次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的“福建”主题开放日推介会活动上,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发布推文与“Hola Fujian”账号互动,他称赞道:“这正是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打破隔阂,拉近心灵的距离。” 这一互动充分彰显了福建国际传播的重要价值。沿着这一思路,我们不断闯新路,积极联动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主体,与中国驻外机构、海外驻华机构、国际组织及知名人士等高频互动。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不断拓展国际高层人脉,让“朋友圈”越来越大。在对台宣传工作中,也是另辟蹊径。中心在海外创建新媒体账号,设置议题,制作短视频。这些内容在海外平台上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
回顾过往,这些年来,集团乘风破浪,乘势而上,为中心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近4年来,融媒中心成果丰硕,有17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经营创收逐年增长。这也是对我们这些年的坚守与努力最好的嘉奖。
当下,媒体融合前行的道路上充满挑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要持续学习研究。在内容创作上,我们还要继续深耕细作,在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的作品,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来源《新闻战线》
编辑 冯路玉
二审 景诗瑶
三审 王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