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缴费乱象调查!企业虚报员工数,残疾人就业基金成重灾区
近日,上海市人社局公布的6起侵害劳动者权益典型案例,虽未直接涉及社保缴费与残疾人就业基金问题,却暴露出企业利用政策漏洞牟利的灰色操作模式。结合全国多地调查发现,企业通过虚报员工人数、伪造残疾人用工数据等手段逃避社保缴费义务的现象正成为社保基金安全的重大威胁。
操作手法:从“阴阳工资表”到“影子残障员工”
调查显示,部分企业通过两套工资系统规避社保基数:一套用于申报缴费(仅按最低基数缴纳),另一套实际发放工资远高于申报数据。上海某制造企业2024年被查处,其实际用工312人,社保系统仅申报198人,三年累计少缴社保费超870万元。而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保金)领域,企业通过虚假雇佣、挂靠残疾证等方式骗取减免资格。江苏某科技公司2025年1月被曝光,其申报的15名“残障员工”中,9人实际从未到岗,却借此减免残保金逾200万元。
监管困境:数据壁垒与执法滞后
现行社保系统与税务、残疾人联合会数据库尚未完全打通,导致跨部门核验困难。2024年国家审计署报告指出,全国残疾人就业信息平台中,23.6%的就业登记信息存在疑点。部分地区企业利用残保金征收标准差异套利,如浙江某企业将注册地迁至残保金缴纳标准较低的县城,每年节省支出超百万元。
上海专项行动揭示产业链式违法
尽管上海市人社局近期公布的典型案例聚焦非法职业中介(如某文化传媒公司虚构资格证书骗取培训费,但其背后折射出企业利用政策执行缝隙的共性逻辑。例如,普陀区某展览公司通过发布虚假高薪岗位诱导求职者,形成“招聘-收费-不履约”的闭环,这种欺诈模式与社保领域的虚报行为存在同源性——均利用信息不对称套取利益。
技术破局:金税四期与生物识别监管
2025年1月启用的金税四期系统,已实现社保缴费数据与个税申报的实时比对。杭州税务部门通过该系统,三个月内发现437家企业存在社保基数异常,追缴资金1.2亿元。针对残疾人就业造假,北京、深圳试点“人脸识别+在岗打卡”验证系统,要求残障员工每月至少8次生物识别签到。
制度重构:从单一惩处到信用惩戒
新修订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拟建立“黑名单”联动机制:
- 虚报社保缴费企业将被限制政府采购、信贷融资
- 骗取残保金减免资格的企业法人,五年内禁止开设新公司
- 引入“吹哨人”奖励制度,员工举报查实最高可获追缴金额20%奖励
当前,全国已有19省建立跨部门社保数据共享平台,但根治乱象仍需解决深层矛盾——在稳就业压力下,部分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柔性执法”客观上纵容了违规行为。当社保基金安全与营商环境博弈,这场监管升级战将考验治理智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