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社2024④ - 关注民生福祉,社会保障更完善
编者按:
2024年,是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走在前列、彰显担当的一年,在2024年广东省政府对地市5项考核中全部获得A等次,东莞成为全省获该等次的两座城市之一。
南方+推出《东莞人社2024》系列报道,盘点东莞人社系统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总结经验,迎接未来。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2024年,东莞市人社局主动响应群众需求,通过机制、数据、服务打通融合、连缀成线,积极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一体化社保服务体系,持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过去的一年,东莞人社积极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参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参保。
截至2024年年末,东莞养老、失业、工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次达1588.36万,全年基金征缴766.91亿元,规模列全省第3,基金累计结余达2248.60亿元,全年核付各项社保待遇218.90亿元。
积极落实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月人均调整增加77.29元。
延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2024年累计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亿元,惠及参保单位17.63万家。
发放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8253万元,惠及人员4.7万人次。
持续加强工伤预防补偿康复工作,升级线上+线下联合鉴定平台“医疗-认定-鉴定”早期全链条发动工伤康复。
高站位推进个人养老金“破壁出圈”,开展260多场宣讲活动,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突破176万户。
过去的一年,东莞人社立足“三精覆盖”管理新机制,让待遇发放更精准、经办服务更精致、业务管理更精细。
通过建立数据跟踪督导通报机制,对工作任务进行分级评价、临期提醒,严抓业务清零“零超时”,专人跟踪对号销件,实现待遇业务按时办结率达到100%。
通过拓深社保服务“镇村通”“湾区通”“跨省通”,铺设“社银合作”网点505个,向610个村(社区)延伸下沉服务链条,打破社保业务线下办理的属地化、层级化、区域化管理限制,构建“一干多支”的15分钟社保便民服务圈。
通过健全社保数据归集、回流、分析,构建完善的风控预警体系,始终保持“侵占挪用社保基金”零发生。
过去的一年,东莞人社革新“四智一体”经办新模式,建设社保智能经办服务体系。
创新“智能推送”,“东莞社保”微信公众号有近600万粉丝的流量,通过引导实名认证,上线122个推送业务场景,智能化识别目标人群,提供事前温馨提醒、智能导办,事中进度跟踪及事后结果推送的全链条服务,累计成功推送信息1416万条。
试点“智能审核”,运用OCR和RPA技术,将纸质单据识别转化为数据,将业务操作转换成数字引擎,拓展29个业务场景24小时不停捕获并自动完成社保业务经办,累计完成自动匹配完成35.60万笔,准确率达95%以上。
运用“智能监管”,首创智能风控机器人,上线11项业务33个应用场景,用AI技术自动完成社保待遇疑点数据风控作业,核查准确率超过98%。
赋能“智能客服”,动态收录12345热线反馈的社保热点难点问题,建立知识库,升级AI推理模型,根据数据预判服务需求,打造问办一体的主动服务体系,服务覆盖30个事项,144个场景,问题有效解答率达99.39%。
过去的一年,东莞开创“五优共促”服务新格局,打造高效便捷暖心社保服务体系。
优化窗口设置,群众在政务中心综合窗口一次性提交社保业务受理材料,后台审批人员无需重复录入,解决“二次录入”“错收漏收”问题,实现业务受理“一站办”。
优化业务流程,梳理整合多部门退休服务事项,打造事前沟通提醒、事中全程协助、事后服务关怀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实现退休办成“一件事”。
优化卡码融合,构建以社保卡为线下应用载体,以电子市民码为线上功能依托,在政务、医疗、交通、文旅、消费等方面进行持续迭代升级,率先加载“全国交通一卡通”,实现居民服务“一卡通”。
优化增值服务,开发上线“社保待遇随时查”,打造前台“服务驿站”,常态开展志愿服务,实现问题顾虑“一举化”。
优化矛盾化解,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创新社保服务观察员机制,主动下沉约访信访人,“好差评”好评率始终保持100%,实现群众诉求“一揽决”。
采写:南方+记者 张帆 龚名扬
统筹:龚名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张帆;龚名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