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晨跑7公里。吃过早饭,去社区医院陪老父亲打点滴。


  年逾九旬的老父亲血管已经脆硬,打点滴稍不注意就容易把血管扎崩。再加他的血管较细(我也遗传到这点),现在高龄,手背没什么肉了,稍不注意就容易扎到骨头。刺骨的疼,才叫真的痛。昨天,两位护士小姐扎了几次都没有扎准老父亲的血管,痛得他直叫唤。


  医务工作是个经验积累的行当。今天给老父亲扎针的是一位老护士,她姓卢,从事这项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打针前,她先用热水袋给我的老父亲要打针的手背上热敷一阵,待血管软化、膨胀后,再扎针,一次成功。


  (已退休来医院看病的老护士,与我父母很熟,见我父母在输液室,便进来打招呼)


  今天在输液室里有四位患者,年纪都比较大。据悉,到社区医院看病,有许多的优惠和减免。特别是对年纪大的人,门诊的报销比例会更高甚至基本免费。


  社区医院输液室


  第一位患者,称她为“老太太”。


  也许是很久没与人唠嗑了,老太太见到我们,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老太太,1948年出生。老伴是1960年入伍的老兵,在金门炮战中受伤致残。生有四个孩子(一子三女)。


  早年,老太太为抚育孩子,没出去做事(工作),家中全靠老伴收入(其中一部分是伤残抚恤金)维持生活。


  1997年,看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老伴与老太太商量,把县城的房子卖掉了,来赣州投奔在这儿工作生活的儿子。这是家乡老人养老的一种传统和风俗:跟儿不跟女。


  到赣州后,他们在城区买了一间店面出租。办证时,老伴对老太太说:我们年纪大了,店面的房产证就写儿子的名字吧。


  老太太说,儿子属于教授、专家级的人物。老太太与老伴在儿子这儿抚养孙女,做饭弄菜、打理家务。2018年,老太太的儿子在赣州城区一家比较高端的房产看中了一套房子,老太太与老伴为支援儿子买房,倾注了他们毕生的积蓄。


  2019年,老太太的老伴因胰腺炎不幸去世。此时,儿子的女儿也长大成人,并从国外留学回来。儿子和媳妇便把老太太迁出了新居,把她安置在老城区居住。


  老太太没有社保,以前靠老伴的收入和店面的租金(每月1000元)生活,看病享受的是每年缴400元的城乡基本医保。


  老太太说,老伴不在了,她目前仅靠店面这点租钱在城区续命,既要日常生活用度,又要看病吃药,常常捉襟见肘。


  为此,老太太向儿女们提出赡养问题。她说,过去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拉扯大,现在该是他们尽义务的时候了。


  老太太的要求不高,只要每个子女每月给她一点钱弥补生活用度不足即可。


  但老太太的这个愿望,没有一个子女响应。儿子说:四个子女都受过父母的恩惠,要赡养也是轮流来,即每人接母亲回去供养3个月。


  但老太太的女儿听后不同意了。她们说:父母的积蓄都给了你,我们没有得到过一分钱。母亲在你这儿服务几十年,于情于理,她的赡养都应由你承担。再说,你们两口子每月有三万元多的收入,按老家传统,既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义务。


  由于谈不拢,老太太就被踢了皮球,没人管了。现在她独自一人生活,一日三餐多以面条充饥。老太太说:天天吃面条省钱。


  说着说着,77岁的老太太就痛哭了起来,她说:都说我有儿有女,其实还不如没有。


  旁边有人说:为何不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


  老太太说:多次找过街道居委会和派出所,请他们出面协调解决,但协调后没有效果。


  这次老太太感冒了,为省钱,一直吃着草药,十多天了不见好转,且有加重趋势,只好到市人民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做一个肺部CT检查。但老太太一想到要掏200多元,心疼,没做。


  又拖了一段时间,实在顶不住了,老太太便来到社区医院。给她就诊的李医生边给她检查边说:早就该来了,现在肺部已有明显的炎症,为什么就不听医生的话做个CT检查呢。


  老太太说:不用这么麻烦,给开点药、输点液、消消炎就行了。这么大年纪了,要死要活就由它了。


  老太太最后说,她母亲是98岁自然去世的,若像母亲这般长寿,这苦,不知还要吃多少年?


  第二位患者姓许,称为“许老汉”。


  图右为许老汉


  许老汉,1957年出生,石城县人,因牙痛引起了脑神经痛,来到社区医院就诊。


  许老汉边打点滴边说,他与老伴在家务农,除了耕种几亩农田,他还会木匠手艺。


  许老汉20岁结婚,生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后来他又领养一个女孩。在老家乡村建有新房,县城也买了房。


  许老汉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赣州一所中学任教,并成家生子。按老家传统,年过花甲的许老汉与老伴便从石城过赣州来投奔儿子。


  许老汉说,在城里生活什么都要花钱,开支较大,他与老伴除了村里发的即每人每月207元的补助,没了其他收入。这点钱,在城里几下子就花光了。他们看病享受的也是“新农合医保”,即每人每年缴纳400元,缴到人没了为止。这种医保,在乡镇医院看病,可以报销80%以上;在县城看病,报销50%左右;若在城里看,只能报销20%左右。每当有病,他们只好来社区医院,这儿便宜。


  第三位是一位6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


  我的母亲与这位截指患者闲聊


  她患此病已有二十多年,可能用药不当,或是平时饮食没太注意,或其他原因,引起了并发症,前不久右手溃烂,切除了一指。每隔几天,她便来这儿换药包扎。


  失语媳妇搀扶着妇人患者进换药间换药


  妇人生有一子,天生哑巴,现已成人,从外表看,儿子身体健壮,与健康人无异,娶了一个媳妇,也是哑巴,看上去十分伶俐,他们相互搀扶着母亲过来打针、换药,显得十分孝顺和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