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险一金” 是什么

  “五险一金”,这个打工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词,究竟包含着什么呢?简单来说,“五险” 指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 则是住房公积金 。


  其中,“五险” 是法定的,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这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是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而 “一金”,虽然在过去一些人认为并非强制,但如今在很多地区,住房公积金也逐渐具有了强制性,单位同样需要为员工缴存。


二、缴纳比例大揭秘

  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并不是全国统一的,它会因地区、行业、企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就拿养老保险来说,有的地区单位缴费比例为 16%,而在另一些地区可能会达到 20%。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在某些城市是 8%,在其他地方则可能是 10%。


  以北京为例,各项保险和公积金的缴纳比例如下:


  保险种类


  单位缴纳比例


  个人缴纳比例


  养老保险


  16%


  8%


  医疗保险


  10.8%(含生育保险 0.8%)


  2%+3 元


  失业保险


  0.5%


  0.5%


  工伤保险


  0.2%-1.9%(根据行业风险确定)


  0


  住房公积金


  5%-12%(单位和个人可在该区间自主选择相同比例)


  5%-12%(单位和个人可在该区间自主选择相同比例)


三、养老保险:晚年生活的保障

  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它就像是我们老年生活的坚强后盾,当我们不再有工作收入时,养老保险为我们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保障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中国,养老保险的缴纳有明确规定,一般来说,需要累计缴纳满 15 年,并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目前男性 60 周岁,女性干部 55 周岁,女性工人 50 周岁 ),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而且,养老金遵循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的原则,缴费年限越长,缴费金额越高,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以北京的李先生为例,他在一家企业工作了 30 年,每月按照较高的缴费基数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他每月领取的养老金能够维持他较为舒适的生活。而另一位张女士,由于工作不稳定,缴费年限只有 15 年,且缴费基数较低,她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相对较少,仅能满足基本生活开销。


  此外,养老保险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保障。比如,参保人员在缴纳养老保险期间,不幸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如果参保人员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还可以申请领取病残津贴 。2024 年 9 月 27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印发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病残津贴暂行办法》,明确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经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申请按月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


四、医疗保险:健康的保护伞

  医疗保险是 “五险一金” 中的重要一环,它为我们在生病就医时减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是我们健康的坚实后盾。


保障范围

  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 住院费用:当我们因病或意外需要住院治疗时,医疗保险可以报销大部分的住院费用,包括床位费、诊疗费、检查费、手术费等 。比如,小王因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费、住院期间的各项检查费以及床位费等,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部分,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销,大大减轻了他的经济压力。
  • 门诊费用:常见疾病的门诊治疗费用也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像感冒、发烧去门诊看病拿药产生的费用,符合规定的都能报销。一些地区还将部分慢性病的门诊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长期在门诊进行治疗和买药的费用,也能按一定比例报销。
  • 药品费用:医保药品目录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药品是临床治疗必需、使用广泛、疗效好且价格低的药品,这类药品可以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乙类药品是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好,但价格略高的药品,使用时需要个人先自付一定比例,剩下的部分再纳入医保报销 。而丙类药品一般是一些滋补药品、保健药品以及新上市的昂贵药品等,通常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需要全部自费 。

      当然,医疗保险也并非 “万能”,有一些费用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比如:


  • 非医保范围的诊疗项目:整容、减肥、增高、近视矫正等非疾病治疗项目,这些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特殊需求,并非治疗疾病所必需,所以医保不予报销。
  • 非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在非医保定点的医院就医(除急诊外),产生的医疗费用医保一般不报销。因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是经过严格审核和评估的,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规范性,符合医保报销的相关要求。
  • 应由第三方承担的费用:如果是因为交通事故、打架斗殴等有明确第三方责任的情况导致受伤就医,医疗费用应该由第三方责任人承担,医保不重复报销 。不过,如果第三方逃逸或无法确定责任人,医保基金可以先行支付,之后再向第三方追偿 。

    报销比例与流程

      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参保类型(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不同 )、就医医院的级别(一级医院报销比例较高,二级、三级医院报销比例相对较低 )以及费用的类别等 。以北京职工医保为例,在一个年度内,门诊费用在起付线(一般为 1800 元 )以上的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报销比例为 90%,在其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为 70%;住院费用在起付线(根据医院级别不同,一般为 1300 元 - 3000 元不等 )以上的部分,报销比例在 85% - 97% 之间 。


      报销流程一般如下:


  • 门诊报销:参保人员在医保定点医院门诊就医时,直接出示医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结算时,医保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医保报销部分和个人自付部分,参保人员只需支付个人自付的费用即可。
  • 住院报销:办理住院手续时,需要向医院出示医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并缴纳一定的押金。出院结算时,医院会根据医保政策,扣除医保报销的部分,参保人员只需支付个人应承担的费用 。如果是异地就医住院,还需要提前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医保报销政策和流程可能会有所差异,在就医前,最好向当地医保部门咨询清楚,以免影响报销。比如,一些地区可能对报销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等有更详细的规定;异地就医备案的方式和渠道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办理,有的则需要到医保经办机构现场办理 。


    五、失业保险:失业时的后盾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失业人员提供了一定时期内的基本生活保障,帮助他们度过失业的艰难时期。


    领取条件

      要领取失业保险金,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缴纳时间达标: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按照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 。这是对参保时长的基本要求,只有履行了一定期限的缴费义务,才能在失业时享受相应的保障。
  • 非本人主动辞职:如果是因本人意愿主动辞职,比如个人发展规划、家庭原因等主动辞去工作,是不符合领取条件的。只有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情况,如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等,才可以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 。
  • 已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失业人员需要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表明自己处于失业状态,并积极寻求再就业机会。这体现了失业保险不仅是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还鼓励他们重新就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和就业稳定 。

    领取金额与时长

      失业保险金的领取金额和时长是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来确定的 :


  • 领取时长:一般来说,累计缴费时间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12 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 18 个月;累计缴费时间十年以上的,领取期限最长为 24 个月 。例如,小李在一家公司工作了 8 年,缴纳了 8 年的失业保险,失业后,他可以领取最长 18 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
  • 领取金额: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一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具体金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以某省为例,该省规定失业保险金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发放,如累计缴费时间满 1 年不足 5 年的,按最低工资标准的 80% 发放;累计缴费时间满 5 年不足 10 年的,按最低工资标准的 85% 发放;累计缴费时间 10 年以上的,按最低工资标准的 90% 发放 。

    办理手续

      当满足领取条件后,失业人员需要办理相关手续来申领失业金 :


  • 所需资料:通常需要携带本人身份证明(身份证、社保卡等)、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如离职证明)、失业登记证明(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后获得)等材料 。如果是农村户籍的失业人员,可能还需要提供户口簿等相关资料 。
  • 办理地点:可以前往当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申领手续 。现在,很多地区也提供了线上办理渠道,失业人员可以通过当地的政务服务网、手机 APP 等平台进行线上申请 。比如,在一些城市,失业人员可以登录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进入失业保险金申领模块,按照系统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资料,即可完成申领 。

    六、工伤保险:工作中的安全网

      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安全防线,它在职工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


    保障内容

      当职工在工作中因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工伤保险会给予经济补偿,帮助职工度过难关 。比如,建筑工人小赵在施工过程中,不慎从脚手架上坠落,造成腿部骨折和多处软组织挫伤。由于所在单位为他缴纳了工伤保险,小赵的治疗费用大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在他停工留薪期间,单位还按照规定支付了他的工资 。小赵在康复后,经劳动能力鉴定,被评定为十级伤残,他还获得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因工伤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


    特殊认定

      除了常见的工伤情形外,还有一些视同工伤的特殊情况 :


  • 工作时间和岗位突发疾病死亡: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例如,某公司员工小李在开会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随后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但最终在 48 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小李的情况就被认定为视同工伤,他的家属可以按照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
  • 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受伤: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同样视同工伤 。比如,在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一些职工积极参与救援行动,在此过程中受伤,他们也能获得工伤保险的保障 。
  • 旧伤复发: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视同工伤 。这体现了对退役军人的关怀和保障,让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安心工作 。

    七、生育保险:生育权益的保障

      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是对生育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重要保障 。


    保障对象与内容

      生育保险的保障对象不仅包括女职工,男职工也需要缴纳生育保险 。这是因为生育保险旨在保障整个家庭在生育过程中的权益,虽然主要受益方是生育的女性,但男职工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对于参保的女性,生育保险主要提供以下保障:


  • 生育医疗费用:涵盖了从怀孕到分娩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医疗开支,如产前检查费用,包括各种常规检查、唐筛、四维彩超等;分娩时的手术费,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住院期间的费用,如床位费、护理费等 。
  • 生育津贴:这是女性在产假期间获得的经济补偿,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一般为生育女职工的原工资水平 。生育津贴的发放,保障了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使她们能够安心休养和照顾新生儿 。

      而男职工缴纳生育保险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 报销配偶生育医疗费用:如果男职工的配偶未参加生育保险,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时,男职工的生育保险可以报销配偶的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产检、分娩等费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生育经济负担 。
  • 享受陪产假和看护津贴:男职工在妻子生育期间,可以享受陪产假,期间还能获得看护津贴 。陪产假让男职工有时间陪伴妻子和照顾新生儿,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看护津贴则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

    报销条件与范围

      要享受生育保险的报销待遇,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用人单位为职工累计缴费满 1 年以上,并且继续为其缴费 ;同时,生育行为要符合国家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定 。


      报销范围主要包括:


  • 生育医疗费用: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不过,超出规定的医疗业务费和药费(含自费药品和营养药品的药费)由职工个人负担 。例如,一些进口的高价营养药品,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就需要个人自费 。
  • 计划生育手术费用:包括职工因为计划生育实施放置或者取出宫内节育器、流产术、引产术、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比如,小张在生育后,因计划生育需要,进行了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手术,该手术费用就可以通过生育保险报销 。
  • 生育津贴:女职工依法享受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不同地区对于产假天数和生育津贴的计算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一些地区,产假天数除了基本的 98 天外,还会根据是否晚育、是否难产等情况增加相应天数 。生育津贴的计算则是按照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除以 30 天,再乘以产假天数 。

    八、住房公积金:圆你住房梦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 。它的用途广泛,为职工的住房相关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


    用途广泛

  • 贷款买房:这是住房公积金最为常见的用途。职工在购买自住住房时,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 。与商业贷款相比,公积金贷款具有利率低的显著优势,能为购房者节省大量的利息支出 。例如,小张购买一套价值 100 万元的房子,贷款 70 万元,贷款期限为 30 年。如果选择商业贷款,按照当前商业贷款利率(假设为 4.9% )计算,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下,他每月需要还款 3715.09 元,总利息支出为 637432.4 元 。而如果选择公积金贷款,利率为 3.25%,每月还款额为 3032.48 元,总利息支出为 391692.8 元 。两者相比,公积金贷款能节省利息支出 245739.6 元 。
  • 支付房租:对于还没有购房的职工,住房公积金可以用来支付房租 。在一些大城市,房租支出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使用公积金支付房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租房者的经济压力 。比如,在北京工作的小李,每月房租 3000 元,他可以按照规定提取公积金来支付房租,缓解了生活成本的压力 。不过,不同地区对于公积金支付房租的额度和条件有所不同,一般会根据当地的房租水平和职工的收入情况来确定可提取的金额 。
  • 房屋装修:住房公积金也可以用于房屋装修。当职工对自住房屋进行装修时,可以申请提取公积金,为装修提供资金支持 。这使得职工在改善居住环境时,有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比如,小王购买了一套二手房,在装修时资金不足,他申请提取了公积金,顺利完成了房屋装修,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 。
  • 退休后一次性取出:当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可以一次性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全部余额 。这笔钱可以作为退休后的一笔补充资金,用于改善生活质量 。例如,老张退休后,一次性提取了公积金账户里的 20 万元,他用这笔钱去旅游,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

    贷款优势显著

      公积金贷款与商业贷款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率优势 。如前面提到的例子,公积金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商业贷款利率,这使得购房者在还款过程中,每月的还款压力更小,总利息支出大幅减少 。以贷款 100 万元,30 年还款期限为例,商业贷款总利息支出比公积金贷款多很多,这意味着购房者使用公积金贷款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 。


      此外,公积金贷款在贷款条件和还款方式上也有一定优势 。在贷款条件方面,公积金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相对较低,更注重借款人的公积金缴存情况 。只要借款人公积金缴存时间达到规定要求,且账户余额充足,就有较大的机会获批贷款 。在还款方式上,公积金贷款通常提供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还款方式,借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选择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


    九、常见问题解答

    试用期是否缴纳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试用期期间,公司是否应该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这就意味着,从员工入职的第一天起,哪怕是在试用期,用人单位也有义务为其缴纳五险一金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员工在试用期同样享受与正式员工相同的福利待遇,五险一金的缴纳是保障员工权益的重要部分 。


      如果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不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员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要求其按照法律规定为自己缴纳;若协商无果,员工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劳动监察部门会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处理;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


    断缴影响

      五险一金的断缴会对我们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需要累计缴纳满 15 年,退休后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 。如果断缴,虽然不会导致已缴纳的年限清零,但会影响养老金的领取金额 。因为养老金遵循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的原则,断缴期间没有缴费,会使累计缴费年限减少,个人账户积累金额也会相应减少,最终导致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变少 。例如,老王原本计划连续缴纳养老保险 30 年,但中间因为失业断缴了 2 年,那么他的累计缴费年限就变为 28 年,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会比没有断缴的情况少 。
  •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断缴的影响更为直接 。一旦断缴,从次月起,医保待遇就会停止,生病就医产生的医疗费用需要全部自费 。而且,断缴时间超过一定期限(如 3 个月 ),重新缴纳后,医保的缴费年限会重新计算,这可能会影响到退休后享受终身医保待遇 。在一些地区,如果断缴超过一定时间,再次参保还会有等待期,在等待期内不能享受医保报销 。比如,小李因为换工作导致医保断缴了 4 个月,当他重新找到工作缴纳医保后,可能需要等待 3 - 6 个月才能再次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
  • 购房、落户:在许多大城市,购房和落户都与社保缴纳情况挂钩 。比如,在北京,非京籍居民购房需要连续缴纳 5 年以上的社保或个人所得税;在上海,非沪籍居民购房需要连续缴纳 5 年及以上的社保或个人所得税 。如果社保出现断缴,购房资格的计算时间就会重新开始,这对于计划在这些城市购房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同样,在一些城市的落户政策中,也对社保缴纳的连续性和时长有要求,断缴可能会导致落户计划受阻 。

    如何查询

      了解自己的五险一金缴纳情况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查询:


  • 社保官网:登录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注册或登录个人账号,在相关板块中可以查询社保缴费明细 。例如,在北京市,登录北京市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平台,点击 “个人用户登录”,输入身份证号、密码等信息后,即可查询自己的五险缴纳情况 。
  • APP:现在很多地区都推出了社保相关的 APP,如 “掌上 12333”,这是全国统一的人社服务平台 APP 。下载安装后,注册登录并进行实名认证,就能方便快捷地查询五险一金的缴纳情况 。此外,一些地方还开发了本地专属的社保 APP,同样可以实现查询功能 。
  • 线下网点: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前往当地社保局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服务窗口,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工作人员会协助查询 。也可以在社保服务大厅或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自助查询机上,按照提示操作,插入身份证或社保卡、公积金联名卡等,查询缴纳明细 。
  • 支付宝或微信:在支付宝的 “市民中心” 或微信的 “城市服务” 中,找到社保和公积金查询功能 。以支付宝为例,进入 “市民中心”,点击 “社保” 或 “公积金” 选项,按照系统提示进行实名认证和授权后,即可查询五险一金的缴纳信息 。不过,部分地区可能在这些平台上的查询功能不够完善,具体情况要根据当地实际而定 。

    十、维护自己的权益

    签订合同注意事项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核实五险一金缴纳的相关条款 。合同中应明确规定缴纳基数、比例及缴纳方式等内容,确保个人权益得到保障 。比如,要确认缴纳基数是否按照自己的实际工资来确定,避免出现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缴纳,从而损害自己权益的情况 。还要关注缴纳比例是否符合当地的政策规定,以及缴纳方式是否合理、便捷 。


    权益受损怎么办

      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为你缴纳五险一金,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 与用人单位协商:首先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友好地指出问题所在,要求其按照法律规定为你补缴五险一金 。在沟通时,要注意保留好相关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以备后续可能用到 。
  •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若协商无果,你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投诉时,需要准备好能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材料,如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 。这些证据是投诉的基础,能证明你在该单位工作且单位未为你缴纳五险一金 。你可以通过现场提交、邮寄或在线提交等方式,将投诉材料送达劳动监察部门 。劳动监察部门会对投诉进行调查核实,如果情况属实,会责令用人单位限期补缴社保费用,并可能对用人单位进行处罚 。
  • 申请劳动仲裁:你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申请仲裁时,需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仲裁申请 。申请书中应写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基本信息、仲裁请求(明确要求单位补缴社保等)、事实和理由等内容,并按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后,会在规定时间内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并通知申请人;不符合的会说明理由 。仲裁庭会安排开庭时间,双方当事人可进行陈述、举证、质证、辩论等环节,最后仲裁庭根据审理情况作出裁决 。若对裁决结果不服,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五险一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着我们的养老、医疗、住房等重要方面 。了解五险一金的相关知识,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我们每个打工人的必修课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让五险一金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