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民生利好!


  确认了,已落地厦门!


  大降价!人工耳蜗集采落地厦门


  原价33万元,集采后5.6万元


  她成为首批受益者


  “听力困扰30年了!感谢集采政策,我才敢做手术!”周阿姨说。3月11日,福建省人工耳蜗集采政策正式落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顺利完成第一台手术,60岁的周阿姨成为首批受益者。


  昨日(11日)上午,周阿姨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据悉,植入的这款最新款的全套进口人工耳蜗,原本价格33万元,国家集采后为5.6万元。


  主刀手术的厦大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洪拥军表示:“国家通过大量集中采购,把价格降下来,还有一部分可以医保报销,现在自费大约就两三万元。”在厦大附属中山医院,像周阿姨这样等待着集采落地做手术的听障患者还有十多位。


  听障30年,回到“有声世界”


  原价33万的人工耳蜗自费仅2万多元


  周阿姨双耳都有听力下降,自三十年前就开始佩戴助听器,靠助听器与他人沟通。然而,去年下半年,她的听力突然急剧下降,双耳听力全失,从此进入了“无声世界”,即使更换更高功率的助听器也无济于事,她甚至因此不愿意出门,原本个性开朗的她也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医生建议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但高昂的费用让她的家庭望而却步。


  据悉,昨天植入的这款最新款的全套进口人工耳蜗,原本价格33万元,国家集采后为5.6万元。不仅如此,考虑到其家庭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科室还为周阿姨向厦门中山医院基金会申请了1万元资金补助。这场进口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个人仅花费2万多元。


  手术成功后,周阿姨将能享受美好的有声世界。洪拥军介绍说,手术两周后开机,将为周阿姨进行听力康复训练,使其能更好地聆听和交流。


  什么是人工耳蜗?


  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洪拥军介绍: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组成,能够通过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编码的电信号,通过人工耳蜗电极传入内耳,再经听神经通路向大脑传输听觉信息,代替病变受损的耳蜗听觉器官,从而产生听觉。术后,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大部分都能获得接近正常听力的效果。人工耳蜗是目前最成熟的仿生器官之一,针对重度或极重度聋的患者,如果助听器无效,人工耳蜗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降价75%!福建3月11日起正式执行!


  据此前消息,3月11日起,福建省正式执行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


  政策落地


  让更多听障患者重获新“声”


  植入人工耳蜗是治疗双侧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有效手段,尤其对1—6岁听觉发育黄金期儿童效果显著。集采落地后,更多患儿将能及时植入,显著提升语言和社交能力,实现“早干预、早康复”。人工耳蜗国家集采结果正式落地,标志着这一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迈上了新台阶,更多听障患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重获新“声”。


  产品多元


  覆盖主流品牌满足多样需求


  此次集采中选产品覆盖临床常用内外资主流品牌,如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5家企业均中选;中选产品也包含了能支持高场强(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选,及佩戴更便利的一体式言语处理器(外机),多元化的产品可满足患者不同的应用需求。


  集采降价叠加医保报销


  负担再度减轻


  通过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降幅高达75%。同时,我省已将人工耳蜗植入术及耗材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以一名3岁听障儿童到三级医院治疗为例,单侧植入总费用医保报销后个人仅需承担2万多元,极大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此次集采大幅降低了人工耳蜗类耗材费用,有效减轻了听障患者的医疗负担,进一步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普惠可及。福建省医保局将持续强化采购、供应、使用等环节的协同管理,确保集采成果真正落地惠民,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全国各地相继执行


  人工耳蜗集采中选结果


  据央视消息,本月起,全国各地相继执行人工耳蜗集采中选结果,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我国听力残疾人群大约2780万,植入人工耳蜗是目前治疗耳聋的有效方法。然而,动辄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去年12月,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参与集采的3家外资企业和2家内资企业全部中选。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需求量共1.1万套,除临床常用产品外,能支持(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选,植入的患者可以接受核磁共振检查。


  3月1日起,天津率先执行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并将中选产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医生介绍,人工耳蜗植入能使全聋患者恢复部分听力,经过语言训练,可恢复正常交流,特别是处于听觉中枢发育黄金期的3岁以内听障儿童,人工耳蜗纳入集采将使他们尽早得到治疗,听力和语言训练有望产生更好的效果。


  人工耳蜗集采让更多患者


  回到“有声世界”


  人工耳蜗集采落地后,听障患者将获得大幅降价和医保报销的双重利好,越来越多的听障患者将回到“有声世界”。


  为减轻听障患者的医疗负担,近年来,上海、江苏、浙江等10多个省份陆续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越来越多的听障患者植入人工耳蜗,特别是对于发育关键期的听障儿童,及时植入人工耳蜗为这些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国家医保局印发指南


  规范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将现行512项耳鼻喉科技术规范项目整合为164项,指导各地规范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


  人工耳蜗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治疗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对于儿童而言,1岁、3岁、6岁是植入的黄金窗口期,越早干预,越有利于儿童对声音的辨识、理解和记忆。


  为了优化提升人工耳蜗治疗服务,《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设立了“人工耳蜗适配”“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取出”等项目。其中,人工耳蜗植入将“畸形耳蜗”作为加收项,一方面是鼓励医疗机构为复杂病例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是对复杂医疗技术价值的体现。对于因感染、磕碰等原因导致植入体损坏或需取出的情况,《指南》也提供了明确的收费依据。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或复发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喉全切除术。喉全切除术后辅助发音管植入,是喉全切除术后重新获得言语功能的重要方法,但部分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难以获得相应治疗。为鼓励项目普及,《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设立“发音装置安装、发音装置取出/更换”项目,鼓励医疗机构为发音障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帮助患者更好适应正常的社交生活。


  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 通讯员 张舒姗


  综合 福建医疗保障、央视新闻


  来源: 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