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京东美团为骑手交社保的新闻时,我正瘫在沙发上等外卖。我突然想起老家一个榨油坊。去年老板给三个帮工买了养老保险,菜籽油每斤涨了五毛钱。街坊们起初抱怨,直到看见帮工老李用医保卡取出降压药——现在整条街的油坊都挂着蓝底白字的社保公示牌。


  平台企业的公告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舆论涟漪中浮沉着两个问题:企业会不会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场迟来的保障是否会让外卖价格变成脱缰的配送费?经济学家用数据模型推演,商家在后台重算利润公式,而我盯着手机里收藏的“满25减8”优惠券,突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天平中央。


  有人把外卖生态比作摇晃的积木塔。当最底层的骑手板块被垫上社保这块新积木,顶端的消费者板块难免跟着晃动。


  杭州某米粉店老板在知乎上算过账:每单配送成本增加五毛,全年就要多支出两万——这相当于他女儿三年的钢琴课学费。


  但上周末在社区快递柜前,我撞见一个老骑手张师傅正在教新人操作工伤保险申报。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手机屏幕时说:去年暴雨天摔断尾椎骨,平台赔的三万块还没医药费零头多。


  资本市场的反应比消费者更敏锐。消息公布当天,某生鲜平台股价下跌时,评论区有条高赞留言:给骑手缴社保就像给自行车装安全气囊,必要但昂贵。这种黑色幽默背后,藏着打工人对保障缺失的集体记忆。


  我常去的茶餐厅墙上贴着新旧两份价目表。柠檬茶从12元涨到13元那日,老板把收银台后的全家福换成了员工团建合照。他说每个涨价钢镚里,都裹着帮厨小吴的生育津贴。这话让我想起小区物业费上调时,保安老周制服上终于绣了名字。


  消费者权益和劳动者保障从来不是单选题。就像我母亲总念叨的厨房哲学:一锅好汤既要文火慢炖,也要适时撇去浮沫。当企业从人血馒头改做安心馒头,我们或许该重新理解“配送费”——它运送的不只是餐盒,更是一个群体免于恐慌的尊严。


  深夜刷到骑手在朋友圈发终于有社保时,我的外卖订单正在派送中。app显示骑手已为我服务27分钟,而这场关于公平与成本的马拉松,我们所有人都已经奔跑了整整十年。


  #你对美团给骑手缴社保这事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