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顾问单位说,系统自动按照他在税务局申报的个税工资数生成了新的基数,每个月企业要多承担好几千元成本,问能不能公账发一部分,老板私卡发一部分?


   有的人担心,这会不会成为一个大面积的做法,我个人感觉,这种按个税申报工资数来调整社保基数,应该只是地方性的做法,按目前我在成都了解的情况,除了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很少有足额缴纳社保的,即使是上市公司也未必做到,有点法不责众呀。


   一方面,个税申报数据也未必是真实数据。一刀切的做法,会有大量企业伪造工资,使个税申报数据进一步失真。


   另一方面,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即使将0.6倍社保调整为1倍,单位部分也将增加每人每年近万元的用人成本,何况,社保基数增加,员工个人部分同步增加,到手工资变少,也将影响工作积极性。


   那么单位少交或不交社保会有什么后果呢?


   从案件判例来看,不交社保,法院一般会要求单位补缴;但如果单位不交,自己在外面交了,就要有证据表明存在单位原因才让单位补偿;少交社保,大部分法院会支持重新计算基数补缴,但一般就针对个案,实践中没有听说社保局让该单位重新计算所有员工基数并补缴社保;少交社保导致少获得工伤的伤残补助金,单位补缴差额社保也不补发,由单位承担差额部分。


   总得来说,少交社保是目前的通行做法,但对企业来说存在风险,远期来看,规范社保缴纳应该是大趋势。


   那么,拆分工资是否可取呢?那当然还是风险挺大的。


   一方面,老板私卡也在税务局关注重点内,特别是,私卡上的钱哪来的?一般会引发账外经营、虚开发票套取资金、分红不交个税等其他风险;


   第二,企业所得税成本费用变少,缺口企业多交企业所得税?一般不可能,会想办法找票报销等,形成新的风险;


   第三,公司的薪酬制度、绩效计算表之类原始资料都可能出现破绽,一般造假难以顾忌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