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1月12日讯(记者 郭小川 通讯员 袁杰)社会保险费俗称百姓“救命钱”,直接涉及职工利益。单位欠缴怎么办?为破解这一难题,海门在税收征管关键环节祭出多种“妙招”,封堵社保欠费漏洞。近年来,当地社保欠费率显著降低,有力维护了百姓权益。


  据悉,海门地税部门在社保费征管过程中,实行税费联征,将欠费管理融入到税收管理体系,探索出社保费欠费清缴新机制。税收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海门地税对企业经营状况实行分类管理。对运营良好的企业动态跟踪,实现欠缴社保费事前预警;对困难企业催报催缴,督促企业优先缴纳社保费。


  从企业注册登记、变更到注销,海门地税建立了一套税费统管机制,让欠缴社保费的行为无处遁形。“将社保费清算作为企业注销的规定动作,确保企业注销的税务检查和社保费清算同步进行,杜绝欠费行为发生。”海门市地税局局长施忠华说。


  税费联征,堵住了不少欠费漏洞。今年,海门某工业公司企业拟转让一处价值2000多万元的厂房,但到地税部门缴纳不动产交易契税时却“卡了壳”。原来该企业拖欠160多名职工的社保费共计120万元,地税多次催缴无果。欠缴社保费便无法转让厂房,面对这种尴尬,企业主最终只得如数向地税部门缴纳了所欠社保费。


  此外,地税部门还和法院联动,打通欠费执行通道。两年来,法院已裁定受理74户(次)欠社保费单位,执行入库400多万元。


  目前,海门地税部门每年征收社保费稳定在24亿元左右,欠费率显著降低,社保收入稳定增长,百姓“保命钱”越来越安全。 编辑:王育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