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这一领域,社保和公积金是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现实中常出现公司未足额缴纳社保、公积金的情况。


  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决?


  本篇文章会从投诉受理的部门、要准备的材料、行政处理的程序等 19 个方面,为您详细阐述应对之道。


一、社保补缴流程

(一)投诉受理机关

  当公司未足额缴纳社保时,劳动者可向其参保地的社保中心或税务部门投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当地已由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劳动者需直接向税务机关提交投诉材料,而非社保中心。判断投诉部门也很简单,拨打 12333(社保电话)或 12366(税务电话)咨询即可。


(二)需要准备的材料

  1、劳动关系证明文件: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对公账户发放工资记录为佳)、考勤记录等,这些文件用于证明劳动者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2、收入凭证:提供银行流水(显示公司对公账户转账记录)、个人所得税纳税记录等,以证明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情况。


  3、社保缴费明细:通过社保官网或 APP 打印的缴费记录,需体现缴费基数与实际工资的差额,作为公司未足额缴纳社保的证据。


(三)行政处理程序

  社保部门核查后会出具《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通知书》,责令公司补缴社保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万分之五计算滞纳金。若公司拒不履行,社保部门可处以欠缴金额 1-3 倍罚款,并依法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


二、住房公积金补缴流程

(一)投诉受理机构

  劳动者应向公司注册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交书面投诉。建议先利用 “全国住房公积金公共服务” 小程序查询个人缴存基数,再进行投诉。可通过 12329 电话预约或线上平台办理投诉事宜。


(二)必备证据材料

  1、身份证明文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用于确认投诉人的身份。


  2、劳动关系证明:劳动合同、工资流水(需显示公司对公账户连续 12 个月转账记录)及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证明劳动者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及工资收入情况。


  3、公积金缴存记录:需体现缴费基数差异,有条件的可同步提交社保缴费基数作为参照,以证明公司未足额缴纳公积金。


(三)行政救济程序

  若公司存在逾期不缴或者少缴住房公积金的情况,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责令其限期缴存;若公司逾期仍不缴存,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可申请人民司法机关强制执行。需注意,是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强制执行,而非劳动者个人。


三、社保和公积金补缴实务操作建议

(一)证据链的搜集

  1、劳动关系确认:若没有书面劳动合同,需通过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可提供工资流水、工作证、考勤记录等作为佐证。


  2、工资凭证要求:银行流水需完整显示公司名称、转账时间及金额,私人账户转账一般不被采信,以确保工资凭证的有效性。


(二)时效风险提示

  1、社保补缴:部分地区执行 2 年追溯期限制,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劳动者需关注当地政策,及时提出投诉。


  2、公积金补缴:司法实践中,单位补缴(追缴欠缴公积金)一般无时效限制,可通过行政程序追溯多年补缴;但职工个人补缴(用于贷款资格)可能要符合当地贷款政策对连续缴存的要求。


(三)建议先投诉社保再投诉公积金

  建议优先完成社保投诉程序,取得社保补缴决定书后再进行公积金投诉,这样便于公积金部门参照社保基数核算补缴金额,提高补缴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社保和公积金补缴属于劳动仲裁受理范围吗?

  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补缴争议涉及行政征收法律关系,依法归属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范畴,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此类诉求原则上不予受理。但经仲裁 / 诉讼程序形成的《裁决书》或《判决书》,可作为认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工资基数标准的法定证据,劳动者拿着这些文件申请启动强制补缴行政程序时,可能会更顺利。


四、可以主张社保和公积金损失赔偿吗?

(一)社保损失赔偿

  企业未能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导致员工无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如因企业未缴纳医疗保险,员工就医时产生的无法报销的费用,员工有权作为损失向企业提出赔偿主张。但需注意,只有在社保无法补缴且给劳动者造成实际损失时,才能主张赔偿。不过在司法实践中,社保损失赔偿存在争议,不同司法机关的判例可能不同。


(二)公积金损失赔偿

  1、已扣未缴情形:若公司代扣劳动者公积金但未缴存,劳动者可以要求返还已扣款项并主张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损失。


  2、行政救济优先:公积金补缴争议应优先通过公积金中心行政程序解决,一般不直接支持民事赔偿。对于因公司原因导致公积金贷款资格丧失,劳动者主张商贷利息差额损失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很难得到支持,因为司法机关通常认为购房贷款利息损失与公司未缴纳公积金的行为之间不具有相当因果关系,但不排除个别案例被支持的可能。


  社保和公积金补缴及损失赔偿问题较为复杂,劳动者在遇到公司未足额缴纳的情况时,应积极搜集证据,按照相应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要了解当地政策和司法实践,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千万别总是停留在问“公司没给我缴纳社保怎么办?”的阶段,重点是付出实践!


  最后,希望劳动者都能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