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办公室“定制基金”陷退出僵局:投资人如何穿透合同迷雾
【案例引入】触达现实的警示
2023年某城商行代销的某专户型私募基金暴雷事件引发业内震动(脱敏处理),数位高净值投资者在“高收益”承诺下投入的家族基金面临40%亏损,管理人却以“合同未约定强制退出条款”为由拒绝履行回售义务。此类结构复杂的定制产品,正成为家族财富管理领域的“隐秘雷区”。
从法律视角看,这类“退出僵局”的核心矛盾在于:定制基金看似精细的条款设计实际上隐藏着多重法律盲区——管理人以“意思自治”为由拒担责任,投资人因缺乏谈判能力陷入被动。本文结合执业中处理的3起同类案件(已脱敏),解析纠纷核心及应对路径。
【法律分析】三阶穿透法:定制基金的典型争议点
第一阶段:基金合同是否存在效力瑕疵?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管理人需向投资者完整揭示基金架构、投资方向等核心风险。在笔者代理的某“医疗并购专项基金”案件中,管理人未披露底层资产为关联方企业股权的真实情况,法院最终以“重大信息隐瞒”为由判定部分条款无效(脱敏处理)。关键提示:穿透审查“双录”文件中的风险告知范围。
第二阶段:管理人的勤勉义务边界争议某市高院审理的一起定制基金退出纠纷(2023年裁定书节选)显示,基金虽未达强制清算条件,但管理人长达6个月未召开投资人会议、拒绝提供底层资产处置进展的行为,被法院认定为违反《信托法》第二十五条的受托人勤勉义务,需承担30%赔偿责任。实务验证:怠于履行投后管理职责可构成侵权。
第三阶段:优先分配条款与法定清偿顺序冲突部分定制协议中设置“优先回购权”“差额补足”等条款,但实际执行中常因管理人自有资产不足沦为“法律白条”。2022年某财富公司破产案中,13位投资人主张的“结构化兑付条款”最终被认定为内部约定,在破产清算程序中仅按普通债权受偿。穿透逻辑:对赌条款有效性≠主张优先受偿权 。
【经验分享】应对僵局的四步策略
基于执业中达成的8起和解方案及3例胜诉判决,提炼有效行动框架:
证据溯源:还原缔约阶段的真实意思表示
调取销售路演录音及微信沟通记录,核查是否存在“保本保收益”违规承诺
检索管理人过往涉诉记录,锁定“惯常性合同欺诈”证据链
责任切割:区分管理人过错与市场风险
参考2023年北京某私募基金仲裁案,通过基金净值波动曲线与对标指数偏离度,论证操作失当导致的超额损失
针对未按约定投向(如擅自投资非标债权),援引《九民纪要》第94条主张缔约过失责任
退出博弈:以诉讼促谈判的实务策略
通过诉前保全冻结管理人银行账户、股权,建构谈判筹码
联合其他投资人提起派生诉讼,穿透追索底层资产处置权
方案预置:定制条款的三道防火墙
强制退出条款(如净值跌破0.7自动触发清算)
第三方估值复核机制(避免单一中介机构道德风险)
超额收益账户共管(对冲管理人挪用风险)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提示
家族办公室在配置定制基金时,需警惕“个性化服务”背后的权责失衡陷阱。建议:
委托律师参与合同谈判,特别审查「回售条件」「业绩报酬计提基准」等13项高风险条款;
建立季度穿透检查机制,实时监控底层资产权属变动;
对已陷入僵局的产品,避免单方发函激化矛盾,优先通过司法审计锁定管理人过错证据。
→ 若您遇到类似问题,可点击【关注】获取《私募基金退出争议评估清单》(附20项关键证据保全指引)。在评论区留言“行业+资金规模”(如“生物医药+5000万”),俞强律师团队将优先回复高频领域咨询。
(声明:本文观点基于公开判例及个人执业经验,不作为针对个案的法律意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