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虽然是我国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但覆盖率没有社保那么普遍,除了国有单位、外企之外,其他类型的企业缴存率较低。如今占比我国企业类型最大的私企和民企,除了上市公司、超大型民企外,缴存公积金的单位非常之少。


  所以通过公积金缴存职工的单位类型构成,可以观察各地的经济模式,国企、外资企业规模,以及其他企业类型中规范化的企业数量,包括他们吃财政饭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有多少。下面我们就通过2020年公积金缴存额前30强城市来了解下。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这部分单位职工除了编制外的,基本上是100%缴纳公积金的,也是我国所有单位类型中待遇最好的之一。但这个是有一定限额的,毕竟大部分是靠各地财政支出来支付薪酬等,所以职工人数和城市级别、管辖人口、区县数量等有一定相关性。


  所以从榜单数据可见,北京市这部分职工以128万人位居第一,主要是国家各机关单位的职工都在北京账户上有关。其次是重庆、上海、广州、成都等,在60-80万人不等。除了管理人口规模较大、区县较多,和它们的城市地位也是有相关的,设置的机构更多一些。


  其他各大省会相比上述几个城市这部分职工人数要稍微少一些,大部分都是在30-50万之间。省会城市有省级各大机构职工加成,所以要比地级市、计划单列城市等都要高的。就算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哈尔滨、石家庄等城市都有30多万之中。当然同时也要和辖区、人口规模相关的。


  而深圳、宁波、无锡、佛山、东莞等经济发达城市,这部分职工人数都是相对偏少的。


国有企业职工

  这部分企业更多是来自改革开放前的布局,所以可以看到在当时国家比较重视的城市国企职工都不少。当然最多的还是北京和上海,前者是央企总部,后者在建国前就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所以在国企职工数量上肯定是不少的,都要超过百万人。


  其次是西安、深圳和武汉三市要领先国内其他城市较多。其中西安市多达近90万人,国有企业规模除了北上之外排名第一。深圳主要是改开后大量央企国企入驻,其国企职工人数暴涨,也多达80万人以上。


  其他城市中国企职工较多的还是省会为主,除了杭州只有16.3万人,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在30-40万人左右。杭州市竟然还不及福州市,有点大跌眼镜,不过也能理解,在改革开放前浙江各市的国企布局是非常少的。


  其次就是像佛山、东莞、无锡、苏州、宁波等城市都非常少,像佛山仅只有可怜的1.15万国企职工。其中有个例外就是大连市,它是建国后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国企布局是不少的,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不少国企改制和关张,导致国企职工至今只剩下11.6万人。


外企职工

  这部分是包括了港台投资企业的,所以像深圳、东莞等以港台投资企业为主的城市,他们的外企职工人数都较高。深圳市在2020年这部分职工人数多达162.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上海和苏州,都是百万级以上,要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其他像北京、广州、郑州、无锡、东莞等城市相比沪深苏三城来说要少许多,但也要比其余城市高不少的。吸引外资企业入驻,需要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政策支持的,一般城市相对比较难,或者规模不大。


私企和其他企业

  这部分职工主要是有非国有、外资的企业构成,但给予职工缴纳的基本就是上市公司和国企改制后的部分企业、超大型民企等。


  所以从这项指标,能够相对观察各城市的经济活跃度。当然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地区除外,像经济发达城市、企业众多的宁波、佛山等城市缴纳职工都不算多,五六十万人,因为普通民企缴存公积金的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其中上海市以513万职工遥遥领先全国各大城市,这和上海的上市公司和诸多私营民企大企业总部云集相关。其他像经济规模庞大和经济相对活跃的深圳、北京、广州、杭州、成都、苏州等城市均不少,都是在200万人以上。


  其他城市中能接近或超过百万的,除了像天津、南京、重庆等城市外,还有像东莞和无锡这样的地级城市,需要为后两者点赞。而像武汉、郑州、西安等城市在这方面就欠缺不少了,经济活力要比上述这些城市差不少,内生经济培育得还不够。


  最后请大家通过下表具体数据,来观察主要城市的公积金缴纳职工单位类型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