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场的房子(散文)
文/贺振平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塔额盆地”的最西北角的国境线上驻扎着建设兵团农九师的164团(乌拉斯台)。乌拉斯台蒙古语,“意为地多杨树”。人们习惯上把这些兵团的生产驻地叫“团场”从字面意思来看“团”是部队的一级建制“场”是农场,久居新疆的人叫团场有其意的,这是因为团和场,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与兵团发展紧密相关联着。
塔尔巴哈台山前民居(作者自摄)
1958年8月,塔城县在公社化时,改区、乡建制为公社、生产队建制。首先在二区(今喀拉哈巴克和恰夏)成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高速度”人民公社;9月在一区划出铁烈克特和克孜贝提二个乡后,在乌拉斯台(今164团)成立了“火箭”人民公社,管辖四个大队。三区成立叶尔盖提人民公社,管辖14个大队。
乌拉斯台河边哈萨克牧民原始民居(作者自摄)
1962年4月“伊塔事件”发生后,塔城、额敏、裕民三县政府机构遭到破坏,社队组织瘫痪,牧业失序,农地荒芜,社会秩序混乱。新疆建设兵团执行国务院和自治区指示,从工一师抽调127人,农六师抽调179人,农七师抽调748人,来到塔城县火箭人民公社(乌拉斯台)四个大队执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务。这些人员到来后,立即组成工作队,在火箭公社辖区的自然村队白家庄、邓家庄、龙口村、牟家庄、安家庄等地执行“三代”工作,暂时居住在牧民外逃后遗留的简易房子里。
“伊塔事件”后兵团“三代”战士在抢收小麦(资料图片)
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兵团党委在边境线,由兵团组建边境“农场带”由农七师三管处具体负责组建任务。这时三管处三分场,场长罗俊峰带领5名工作人员,来到火箭公社,并及时与公社党组织取得联系,做建场前的准备工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团场职工居住的窑洞(资料图片)
1962年9月27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在新疆沿中苏边境地区建立边境农场带”的指示和自治区党委8月21日批复的《关于建立边境农场的报告》精神,塔城地委、农七师党委、三管处党委、塔城县委在驻塔城办事处的“红桥果园”召开联席会议(简称“红桥会议”),共同协商确定:塔城边境由兵团人员留驻原地建场生产,并把塔城县的叶尔盖提公社划给了新成立的叶尔盖提农场;塔城县郊区公社快乐队西段的部分土地划给新成立的阿克乔克农场(后来更名阿克雀克农场);火箭公社的辖区划给了新成立的火箭农场。这三个公社的社队成员合并到了塔城县的其它公社。
上世纪七十年代团场职工居住的窑洞(资料图片)
这时建场工作全面展开,原火箭公社的“三代”人员全部纳入火箭农场管理,并将驻塔城县社、队的“三代”人员陆续调回建场新址。场部暂定在乌拉斯台村、东北部的邓家庄(现五连)。场部办公室设在邓家庄哈萨克牧民外逃后,遗弃的二间土坯房子里。
一六四团二连(丰收村)的民居窑洞(作者自摄)
初创建场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建场人员相继到来后,面对的现实情况,只能依托各社队,牧人和本公社社员搬迁走后,遗留下少量已拆除了主要檩条、门窗只剩下四堵土坯墙的房圈里和大多已没了椽、檩牧人牲畜圈舍。先后到达的军垦战士面对这一现实,开始自己动手挖“地窝子”修复棚圈改造成简易住房。据团志载:“火箭农场农三队(今龙口村农四连)有六户人家没有住房,将一个大牛圈改成了六个小房间,每家打一道土墙,各开一扇门,放上木头棚上兔儿条,顶上抹上麦草泥,各吊上草帘当门,解决了六户人家居住的历史。”
1962年11月2号,农七师三管处发文通知:火箭农场更名乌拉斯台农场。场址搬回原火箭公社的所在地乌拉斯台村(今164团部所在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团场职工劳动的情景(资料图片)
1963年4月,冬雪消完后,除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外,军垦干部职工利用农闲时间,农场连队职工在有经验的干部带领下,参考老场(奎屯团场)的建设经验,开始和泥打制土块砌墙,放上檩条,铺上“苇把子”(在缺少木料的年月,苇把子是一种为增加承载力把芦苇杆绑扎在一体,可代替当做椽子用的民间建筑材料)铺上麦草,抹上麦草泥,建造成相对简易的平房。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团场小学课外活动(资料图片)
1964年,农场职工面对建房的最大困难,是因乌拉斯台农场远离林区,当地建房的檩、椽木料奇缺。农场挑选“能人”在当地开始自造简易砖窑,并用秸秆麦草烧制出了第一批手工红砖。当年用烧制的出砖块和土坯相结合,有自然石头做地基,土块和泥砌墙体,用砖做拱券、出窑檐,建起了兵营式的连栋窑洞建筑,每栋窑洞共八间,分配居住八户人家。一户一窑,窑内除了生活必须的床铺等物件外,每户还用细泥做成小土块,砌成“火墙”并与炉灶相联通,这样就同时解决了吃饭和取暖问题。窑居建成后,职工开始陆续搬出刚来时所居的地窝子、牛羊圈。这一年为了响应农场建设的迫切的需要,乌拉斯台农场把有经验懂房建的人员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乌拉斯台基建大队,设队长、副队长,施工技术员等。开始带领职工对农场的房屋、棚舍进行修缮。并对农场的办公场所、职工住宅、条田做了系统的规划。在当年还建起了第一栋兵营式(土木结构)住房和一座跨度较大农机修理车间房。
一九六七年兵团一代和子女留念
1964年3月,农七师三管处决定:将叶尔盖提、阿克雀克、乌拉斯台合并成立,塔城农场总场。场部阿克雀克,叶尔盖提和乌拉斯台为两个分场。这一时期,团场建筑主要呈现出的形式为:公建兵营式的联排窑洞和少量土木结构建造的简易平房。建筑材料主要为自然鹅卵石、打制的土坯,自造土窑烧制的砖块,规模稍大的公共建筑,房屋梁架为“人字”型螺纹钢、木承重梁结构等。同年6月,开始建造团部机关办公室,建筑面积597平方米,仿俄式土木结构,室内为砖铺地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团场机关前训练的民兵(资料图片)
1965年2月塔城农场总场撤销,原三个分场相继恢复。经过农场基建大队人员的不断努力,这时的场部机关,各办公室也从窑洞搬进了带有俄式风格特点,砖基础土木结构的大房子里。各连队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大的改善。职工居住主要还是兵营式联排的土坯、砖拱券式的窑洞建筑,也有条件较好的连队队部办公室,为土木结构的简易平房建筑。随后农场的许多公共建筑相继完成,邮电所、军垦商店、学校、医院等都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
团场军垦商店(资料图片)
1969年2月,统一番号时将乌拉斯台农场改为二零五团。4月14号兵团党委做出关于《成立农九师的决定》。6月6号,农九师164团成立。
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团场机关办公室(资料图片)
1970年4月,164团建设大礼堂一座(电影院),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地基为石块砖基础,土块墙砌体,红砖出檐口,整体土为木结构,可容纳观众1000多人。
164团成立后,因窑洞建筑受建造材料的限制,跨度、间口太窄,居住面积狭小。团机关开始提倡,逐步停止建造新的窑洞建筑。开始用团部东西两条河,乌拉斯台河、卡姆斯特河的天然鹅卵石做房基,土块砌墙、苇把子、麦草和泥封顶,采用两坡流水的“鱼脊型”硬山式的屋顶房屋(这与东线几个团场多采用的两坡流水,悬山式民房有所不同)。房屋的建造格局依旧按军营式,每排房8间,每间近20平米,取暖依旧采用火墙和炉灶连通式,房间内墙用团场石灰窑自产的白灰刷墙,用报纸或白纸扎顶棚,居住环境比窑洞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团场中学劳动的学生(作者自摄)
1970年9月7日,根据兵团党委决定,将163团划归164团,原163团编为一个营建制,隶属164团领导。
1975年4月20日,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建制,成立塔城地区农垦局,164团归塔城地区农垦局管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团场土木结构的房屋(作者自摄)
1982年4月1日,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恢复新疆建设兵团有关问题的通知》农九师建制恢复。164团隶属农九师直接领导。
1984年9月,根据兵团党委要求,163团恢复建制,并撤销164团一营建制,164团番号延续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穿靴戴帽”式房屋(作者自摄)
1982——1992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团场开始鼓励职工自建住房,采用每户补助现金的形式,由团场统一规划居民点,多采用一栋两户,一户三间或一户两间形式,建筑面积普遍在70平方左右。团部职工每户设计有较小的院落菜园。连队职工院落占地2至5亩,设计为“前院后圈”式,可搞田园经济亦可发展家庭养殖业。这时的房屋建筑形式主要为自然石块做底基,机制红砖做地面以上基础,或者窗台以下墙体用红砖包砌勒角,墙体还用土块砌筑,房檐口用红砖出檐口,再在屋顶铺上油毛毡,然后在接缝处前檐口压上砖块,解决了雨雪漏水问题,老百姓形象地把这种房子称为“穿靴带帽”式。这一时期,团场住房主要为自建公助,土木、砖木、砖混结构的建筑形式。
工建连大渠旁民居(陶家庄)(作者自摄)
1992——2000年,团场实行住房改革,公房作价给个人并办理房产证。1996年开始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由个人和单位按比例缴纳同等金额资金做为个人建房基金。这一时期的住房建筑形式开始淘汰土木结构的房子,全部采用红砖砌筑墙体,顶为混凝土预制空芯楼板,条件好的为全砖混结构。房子内部逐渐采用楼房形式,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团场干部职工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上世纪八十年代团场土木结构房屋(贾爱民摄)
2001年——2021年的团场的基本建设、城镇规划主要由国家投资。随着国家对兵团边境团场实行的“金边工程”“安居工程”“城镇化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实施,团场的经济和城镇化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部职工的住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家家户户搬进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统建楼房或自带小院的花园式小洋楼。
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四连民居(卡姆斯特)(作者自摄)
现今从高处俯瞰壮美的塔尔巴哈台山脚下,在肥美壮阔的塔城大地上,一座色彩绚烂的现代化小城镇已矗立在乌拉斯台的地平线上。
回顾团场近六十年的发展,从初始参加建场的人员中,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屡立战功的革命前辈;有“9.25”起义的老兵;有1952年、1954年山东参军的女青年;有1956年、1959年、1960年河南、江苏、湖北的支边青年;还有更多相继加入到这支特殊部队中的复转军人、学生和全国各地青年等。军垦战士凭着信念和精神,不等不靠,白手起家,在脚下的亘古荒原上为祖国屯垦戍边,重建美好家园的精神,将永远影响一代代热爱守望这块热土的人们。
一六四团龙口村民居(作者自摄)
翻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重新梳理回望团场在这块土地上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在现代化、幸福生活中的人们,不应忘记几代军垦人在这块土地,曾经洒下的辛勤汗水和先辈为了这块土地“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奉献精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团场的砖木结构房屋(作者自摄)
一步步走来今天物质生活已经很富足,留在精神上和记忆深处的那一抹刻骨“乡愁”却愈来愈少。 城镇化的发展,不能剥离和少了“乡愁”,有乡愁才有根,有乡愁才有凝聚力,有乡愁才有归属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砖混结构房屋(作者自摄)
记住乡愁最好的物证就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留在人们内心深处,生活过并留下难忘记忆的家园老房子。这些影像中、文字里的老房子,将是多少人生命中永远不老的记忆。它记录着先辈对脚下这片热土,曾经的艰辛努力和无私付出,也记录着过往生活里一段段曾经美好难忘的激情岁月。图片上、记忆中的家园变迁是这块土地发展进程中永不能忘的里程碑和时代缩影。
航拍一六四团场全景(作者自摄)
当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化、美好幸福生活时,不应忘记在困难岁月里,在这块土地上、风雨严寒中跋涉、奉献、守望在祖国边疆的先辈们。
航拍一六四团场统建楼和花园小洋房(作者自摄)
航拍一六四团场机关附近民居群(作者自摄)
贺振平
2021年11月15号初稿于塔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