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内卷式”招商,浦东硬科技资本招商有啥新门道?|区域产业
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进入倒计时,上海再掀招商引资、投资促进新热潮。今年也是浦东新区投资促进年。作为浦东特色的投资促进宣介品牌,“共赢浦东”招商以资源匹配度、专业服务效率、产业链生态集聚度为特色,不仅能“引得来”,还能“留得住”,更能“发展得好”。浦东的街镇、园区、创投等构成的“1+38+X”招商矩阵,正大展身手。
财税优惠政策“卷不动”了,“土地招商”“人才招商”“奖补”越发同质化,引进外资所带来的增量越发稀薄……面对现实,摆脱幻想,重新出发。2024年,国办发28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国令783号)的发布与生效,标志着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已“不得不”进入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地区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依靠哪些“动力源”?
对于这道题,诞生于改革开放高地的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科创”)已有了一些答案。
在浦科创的一面展示墙上,几个耳熟能详的龙头企业名字:沪硅产业、和元生物、南模生物、微创电生理、奕瑞科技、美迪西……这些落户在浦东的企业,全都是浦科创的投资项目,也全是科创板上市公司。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它们已陆续成长为浦东地区的“内生性”增长动力。
浦科创在以国资基金等为杠杆,吸引和培育新产业、新企业的新发展模式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样本案例,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经验,成为“资本招商”典范。为厘清这一模式背后的逻辑与核心构成要素,看看下面对浦科创下属市场化投资平台海望资本的首席执行官邢潇及被投企业芯和半导体、纬冉科技的走访调研。
NO.1
二次创业
浦科创是中国最早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之一。彼时,在上海市委、市政府“聚焦张江”的战略下,张江作为“中国硅谷”与“中国药谷”的雏形逐渐形成。政府层面也拟在此试水以风险投资作为导入,对创新成果进行本地化、产业化孵化的初步摸索。然而,由于创新创业主体的不够丰富与产业链配套的不够完善,在当时的语境下,即使是在张江,创业投资也仍缺“一把火”。
多轮更迭后,2015年,在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浦东二次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浦东决定整合区内国资科创投资资源(上海浦东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张江火炬创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浦东融资担保公司等)成立浦科创。2016年,原浦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傅红岩出任浦科创董事长;2017年,由浦东科学技术委员会与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合并而成的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
这两个举动释放了明确的转向信号:浦东产业发展的下一步,在于“硬科技”。
海望资本执行总裁邢潇
自2008年起担任张江火炬总经理助理的邢潇,见证并参与了这一“迭代”过程。“整个创新投资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邢潇说。2020年底,为推动浦科创向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浦科创推出了其基金运营管理核心平台海望资本,已在产业招商及政府投资一线工作多年的邢潇出任执行总裁。
邢潇提及了一个细节。2016年前后,互联网和文化类项目市场很火热,赚钱效应很明显,但浦科创却完全不让投了。与此同时,浦科创的早期投资项目如芯原股份、和元生物等,均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没有后来科创板的推出,浦科创的命运将会如何?“很多人是有想法的。”邢潇说。
但傅红岩是少部分具有前瞻性及韧性的人物之一。关于浦科创的投资方向,他曾对媒体公开表示: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产业升级是关键,而硬科技支撑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到投资赛道上,根据浦东的既有产业优势,傅红岩锚定了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两大核心赛道,而后又逐渐延伸出了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文化科技等六大硬核产业。
基于这一思路,在投资策略上,傅红岩提炼了三条投资纪律、两个端点。三条纪律指的是,只能投“产业链的最上游、价值链的最顶端、技术体系的最底层”;两个端点则意味着浦科创的投资围绕天使投资阶段和PE投资阶段这两端。“天使投资阶段,投资前者风险大、不确定性强,但如果是符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产业发展方向的,我们愿意投。作为国资创投,也理应培育早期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弥补市场不足。”傅红岩说,PE投资阶段则偏后期,旨在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效应,积极和培育产业龙头,同时依托产业龙头,推动行业整合,推动全产业链整合,塑造产业生态。
2018年,主打“硬科技”的科创板被推出市场后,成功预判趋势的浦科创也频繁出现在了各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的股东名单之中。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浦东科创集团及其参股基金投资项目累计超过了1000家,其中培育上市企业近150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56家,而这一势头仍在延续。目前,海望资本正在发起上海航空产业投资基金、上海海望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和上海海望知识产权投贷联动基金等7只基金,首期总额超过150亿元。2025年,其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500亿元。
人们对这笔雄厚的资金寄予厚望。
NO.2
不可复制的生态圈
投资硬科技,并不是一句口号,背后还有很多门道。
浦东新区纳贤路60号,是浦科创“自留”的一片“孵化基地”。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国产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工具(EDA)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芯和半导体。芯和半导体是一家从事EDA软件工具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覆盖IC设计、封装到系统的全链仿真EDA解决方案。
芯和半导体前身为成立于2010年的苏州芯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经过一系列调研,在浦科创的帮助下,公司决定将运营及研发总部由苏州迁至上海张江,并成立了现在的芯和半导体。同时浦科创领投了芯和半导体A轮融资,成为芯和半导体的第二大股东。”芯和半导体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选择落户上海张江以及接受浦科创的这次投资,是公司发展历程上的重大里程碑。自2019年以来,公司取得了迅猛增长,最近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EDA具有鲜明的“产业链的最上游、价值链的最顶端、技术体系的最底层”特色。“一款优质的EDA软件能实现高效设计、控制及管理数十亿电路元件在一颗芯片里协同工作,被誉为‘芯片设计之母’,技术壁垒极高,国内整体水平落后西方约20年。”邢潇介绍称,作为芯片设计的上游端,EDA的迭代与升级必须要得到下游芯片企业的支持。“对于一些新进入的EDA公司而言,由于客户数量有限,试错成本高,晶圆厂合作的兴趣不大。”也因此,国内的投资机构要么不了解EDA,要么虽了解但深知它的难度,所以更不敢投。
浦科创出手了,而且极有底气——浦东已聚集了一批芯片制造企业,后者可以成为芯和半导体的潜在客户,完全能与芯和半导体一起携手走过产业化验证的难关。
“浦科创拥有一个独特的产业生态圈,在技术达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帮助被投企业以更简便的程序获得进入其客户群体的‘入场券’,并在实际的应用中,进一步优化、迭代、完善。这样一来,不仅让企业打破了发展瓶颈,同时,整个产业链也得到了优化和加强。对于地区经济来说,产业的集聚效应以及竞争力优势也得到了巩固。”邢潇称。
这种生态协同效应,在浦科创的另一家被投企业纬冉科技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浦东康桥的一幢别墅式样的办公楼中,换上洁净服,穿过几道加密门,摆放着多台大型设备的研发区出现在眼前。纬冉科技总经理李志丹领着记者逐一参观。他移开了一台形似洗衣机的装备的外壳,芯片板、激光器便“裸露”了出来。“这是我们第一台实现商业化的科学仪器,SE420流式细胞分选仪。”李志丹介绍称,这台设备集成了两千多个零件,横跨光学、机械设计、电机、软件等多个学科,国外也仅几家企业可实现设计、制造,而纬冉科技已实现了“完全的自主研发、自主设计”。
设备越是精密,它所发挥的功能也越是“匪夷所思”——它可将肉眼不可见的分子“分门别类”:血液、体液、骨髓等生物样本经过导管某个衔接处时,一道激光从设备中的激光发射器射出,“激活”样本中的某些特定分子,在静电的作用下,它们在下一道工序中被标记、分类。“流式细胞分选仪在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生物学研究、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必备仪器。”李志丹称。
这样一台设备的功能设计必须满足下游客户的科研需求,它的优化也离不开后者的实际应用。对于一家创业企业来说,如何获取客户信任?李志丹直言,“浦科创帮助我们开拓了许多大型科研实验室和制药企业客户。”
由于外资品牌掌握了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的话语权,当纬冉科技以一己之力向某些下游客户表达合作开发意向时,时常会遇到不被信任的情况,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
“一台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的采购成本昂贵,鲜有人愿意冒险。”李志丹介绍道。但获得浦科创的投资后,纬冉科技得到了其品牌“加持”。同时,经浦科创在其“生态圈”内的引荐,纬冉科技也敲开了市场的大门。“终于有机会直接与客户的一把手交流沟通,项目因此获得了高度重视,产品的合作开发也得以顺利推进。”
NO.3
看见并成为
浦科创的投资过程,被赋予了更多的“孵化”功能。它与被投企业一起,整合技术、渠道、生态等产业资源,共同创造、成长,是看见并成长的过程。
但如何确保选到“好苗子”、练就一双“慧眼”?这背后还有着一整套方法论。
邢潇说,首先要选定方向。这里的方向不仅指产业方向,更重要的是能够精准预判到行业发展的“大势”。“这种预判能力一定是基于对行业深刻且专业的认知。”邢潇说。
比如,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浦科创认为,已“行到水穷处”。“半导体设备制造、设计、晶圆制造、封测等各产业链环节都已产生了龙头企业。基于科技产业发展的规律,每个行业基本只能容纳前三名。”傅红岩表示。
坐看云起时。浦科创给出的破局之法,一是从更早期的颠覆性技术中寻找可能性。如果芯和半导体仅聚焦于EDA,它无法吸引浦科创——彼时,国产EDA已跑出了华大九天、概伦电子等几家颇有特色的企业。芯和半导体的魅力,在于其借由EDA所证明的科研实力,以及企业于2014年就开始布局的Chiplet技术,后者在如今已被认为是后摩尔时代延续芯片性能-功耗-尺寸的有效途径。
二是基于产业发展逻辑,从暂时看似“冷门”的产品品类中寻找机遇。纬冉科技是在这一逻辑下所选出的“黑马”。“高端科学仪器作为科学家们的科研工具,其发展离不开后者个性化创新的科研需求。当中国的基础科研不断向原始创新迈进,科学家们必然会需要新的工具来辅助研究,也必然会逐渐与相关工具企业进行合作开发。”李志丹称,一旦这些原始创新成果实现了产业化,那么整个市场就会对实现该成果的高端科学仪器产生大量需求。由此推动高端科学仪器实现从高度定制化到标准化量产的蜕变。显微镜、PET/CT等科研设备的发展莫不如是。
此外,投对团队是关键。
“靠谱且专业的创业团队,对于项目后续发展的决定作用极大。”邢潇称。从芯和半导体、纬冉科技的案例来看,高素质创始团队及其在产业界的表现是浦科创的重点考察要素。例如,芯和半导体创始人凌峰博士拥有5项美国专利,在国际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文章超过60篇;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代文亮博士是高速模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和3DIC微系统封装集成领域知名EDA专家,也是工信部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专家(集成电路类)。
在实现Chiplet技术之前,芯和半导体在滤波器领域已崭露头角:成功进入了国内主流手机平台和射频芯片公司供应链,一度平均出货量超过6000万颗。这一成绩充分证明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纬冉科技的创始团队则出自上海微电子集团。“我们与纬冉科技创始团队已相识二十多年,深知对方对于事业的执着,也深知对方在大型高端设备开发及管理上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浦科创充分信任他们。”邢潇称。
坚定看好创始人、看好发展行业,浦科创的出手毫不犹豫。一方面,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大比例持股;另一方面,在此后的发展中,始终坚定不移地提供各类资源与服务,协助被投企业的发展。
芯和半导体相关负责人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公司刚从苏州搬到上海时,企业属地认定、税收缴纳等各类事项尚未落定,这使企业在申报上海地区的各类政府补助及奖项时遇到了限制。浦科创听闻后,二话不说,向有关部门发出了红头文件说明情况。
就这样,浦科创在现在和未来之间,耐心地跳出了优雅的舞步。
成果是丰硕的。2021年,芯和半导体于全球首发了行业首款针对3DIC Chiplet先进封装的设计分析全流程EDA平台;2023年,在大模型需求驱动下,来自国际各大科技巨头的项目订单如雪花般飞来。“来到上海后,公司的营业收入实现了每年翻倍增长。”芯和半导体相关负责人称。2024年,由芯和半导体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的项目“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还荣获了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纬冉科技的SE420流式细胞分选仪则实现了量产,并已向终端客户产生了二十几笔销售,更多的新产品则在开发过程中。与现有办公场所一路之隔,纬冉科技新投资建设的研发及生产工厂已经开工。从流式细胞分选仪出发,纬冉科技立志要成为全球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第一品牌,实现“用科技提升生命质量”的美好使命。
看见趋势,成为趋势。2024年,全国各地兴起了设立产业基金和引导基金的新风,对于优质项目的竞争也随之加剧。而起步于1999年的浦科创,正以一种独特的自信优雅,在现在和未来之间,跳出自己的舞步。
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上海经信委”
觉得不错请点赞!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