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作为股份合作制发源地,台州儿女素有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当前,面对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15.9万台州职业农民在盘活土地资源、激发农村生产力的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去年全省首家股份合作农场——仙居县新合股份合作农场成立以来,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台州大地上正悄然兴起。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农场25家,出资总金额5699.55万元,入股农户3454户,土地入股面积1.2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金额3302.2万元。


  土地入股、经营机制创新、工商资本、农业产业工人……这些时尚热词,催生股份合作农场的种子在台州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呈现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局面。


  模式一:村集体经济组织吹响的“集结号”


  绵延两公里的狭长山谷里,崭新的钢架大棚鳞次栉比……这里是温岭市城南镇兰公岙村“兰公岙股份合作农场”一个项目。


  在温岭,兰公岙曾是典型的贫困村,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创业,田地一度大半抛荒。


  “靠山吃山。但兰公岙山多地少,最小的田地只有几平方米。”村委会主任林水洪介绍,去年5月,“兰公岙股份合作农场”宣告成立。首期126户村民,按“田地10股/亩、林地2股/亩”的规定,将491亩山林土地入股农场;村集体以20亩土地和果园、农庄等前期投资入股。入股山林土地,交由“股份合作农场”经营管理。


  “股份合作农场”,让村民叶如友经历了很多改变。“这入股的3分地,分田到户以来一直种番薯,最高产出只有四五十元,如今收入整整翻了10倍!”老叶还被农场吸纳为工人,有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天台街头镇山头下村,村委会主任蔡统喜和村民们憧憬着“山头下股份合作农场”能给村里带来新变化。


  这个147户、500多人的小村子,以村民按手印的方式,通过了成立股份合作农场的决议,将村里的自留地、山坡地、荒地等共计300多亩,以每亩5000元作价入股,并按人头股实行动态管理。今年5月,股份合作农场正式注册成立。


  如何发展农场?蔡统喜等村干部将眼光投向了天台特有茶叶品种——黄茶。“我们在山地、缓坡等都种了黄茶,还套种了香榧等水果。”蔡统喜说,现在是投入期,三年后就有收获。“村民们还打算开农家乐呢,现在报名就有20多户。”


  模式二:工商资本投资者看好这一“蓝海”


  7月4日上午,天台街头镇溪湖村猫认湖自然村金鑫岙,村民於国保正在岙里劳作。这位在宁波开了十多年宾馆的汉子,如今又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现在中央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我感觉农业很有搞头。”


  去年9月30日,天台县西溪股份合作农场正式成立,村里以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99万元,於国保个人出资21万元,利润分配上,村民们在获得土地租金收益基础上进行二次利润分红。“我和村里统一签订了50年的合同,老百姓有保底收入,土地租金每年每亩地170元,每十年上涨20%。利润三七开,村民三,我七。”


  这个农场总面积206亩,目前已种植蔬菜30亩,收入32.8万元。“我的定位是发展药材。”於国保说,目前猪苓药材已小面积种下(试种),白芨药材已试种成功。“三年后药材就可销售。”


  股份合作农场,也深深吸引了温岭市坞根镇寺基村村民程铨的目光。


  “这个挺新鲜的,我觉得蛮有发展前途。”从事多年小商品经营的程铨和他的伙伴们说。


  他们和村里商定,股份合作农场的利益分配由土地股、资金股、经营技术股三方组成,土地入股每股每年保底收益400元,其他利润再按占股率分成。农户的土地入股成为股份合作农场的优先股,入股农户不参与农场的具体经济活动,优先获取土地入股收益分红,不受农场亏损影响。


  “我们的定位是打造一个四季有水果的百果园,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作为农场负责人,程铨信心满满。“我们已种了红心柚、黄桃、枇杷、杨梅等,明年就可少量收获。”


  模式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华丽变身


  碧绿的稻田迎风摇曳,夏日暖风飘过,夹带着泥土的芬芳。这是7月4日下午,记者在三门县乾岙股份合作农场所见一幕。


  在农机设施用房里,五台十多米高的烘干机挺直矗立。农场场长邵先正介绍,五台烘干机,他只花了5万元,剩下的全是国家掏腰包。“一台9.5万元,农机补贴等就有8.5万元,自己花1万元就够了。”


  从原来的三门县乾山沃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摇身”成了农场主,这个憨厚的农家汉子依然耕耘在农业一线。邵先正和村里41户村民签了合同共575亩田地,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每年保底收益1222元,利润和村民们五五开。


  “我们这是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是必须种的,目前一季水稻一季经济作物。”邵先正打算,和村里再谈谈,把村周边的山地也纳入农场范围,实行农场多元化经营。“这样效益会更好。”


  一提冯贻法,在台州从事农业的不少人马上会想到“忘不了”这个品牌。如今,老冯开始倒腾股份合作农场了。


  “我没在‘忘不了’了,现在成立了一个临海市了不得股份合作农场。”冯贻法介绍,这个农场是去年成立的,村民以土地入股共480亩,农场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每年盈余在年终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后,余额部分的70%按交易量、30%按股金比例返还给股东。


  “4个专业生产队,我们设立了一个草莓生产队,三个柑橘生产队,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老冯说,去年他们农场的销售额已达1030万元。


  模式四:农业龙头企业“联姻”


  玉环县石峰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是林招水的一个身份,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玉环火山茶股份合作农场董事长。


  2008年,已是一家钢材公司老总的林招水将钢材生意交给妻子打理,开始了他的茶农生活。


  中间几经发展和风雨,去年4月,玉环火山茶股份合作农场成立,农场出资总额508万元,土地入股农户125户,入股土地面积785.508亩,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限20年。


  农场实行标准化、订单化生产,为公司供应火山茶,年终分红采用按股分红与按交易额向成员返利等方式实行利润分配。以土地入股的农民是优先股股东,在经营状况不管优劣的情况下,每年优先享有土地入股的保底收益,在农场经营有盈余时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收益,还优先被选聘为农场职工。


  “火山茶经过5年精心栽培,因茶叶品质好,目前有60%以上被省内外单位预订了。我们计划4年内将茶园规模扩大1300亩左右。”林招水介绍,公司还与浙江大学茶学系合作成立教学实践基地,借助高校优势探寻茶产业的发展。


  据悉,今年农场的火山茶产量预计2000公斤以上。林招水说:“股份合作农场刚起步,尚在摸索中,我们将充分利用资源,打造玉环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


  文章原标题[百花齐放香满园 台州股份合作农场发展模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