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围观基金“排名大战“要注意什么?
到了年末、年初,有的投资者会特别关注基金的年度业绩排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基金排名的一些事儿。
只看前一年的业绩排名选基金靠谱吗?
在足球世界杯中,有个词儿叫“卫冕冠军的魔咒”,指的是世界杯上届冠军极难在下一届赛事夺冠,除了意大利(1934年、1938年)和巴西(1959年、1962年)外,这一魔咒基本灵验。在投资中也有个类似的现象,就是某一年业绩特别出色的基金,在未来很难继续保持这种出色的表现。
我们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代表主动投资,从2015年-2024年的排名来看:
可以看出,前一年业绩排名第一的主动偏股基金,在第二年不一定可以保持强势,甚至部分冠军基金在第二年出现所谓“业绩反转”——排位掉到最后5%。可以说,仅凭前一年领先的排名(比如冠军)来选基金,显然是不靠谱的。
买基金,为什么不能只看基金短期业绩排名?
要进一步回答这问题,我们先结合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的业绩排名表现,同大家说道说道。 2015-2024年,收益排名第一的被动指数型基金,此后历年收益排名如下:
可见,2015年表现突出的是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数基金,而2016年表现突出的是跟踪强周期行业的基建工程指数基金,而2017、2019、2020年均是白酒指数基金排名第一,2018年则是红利低波策略指数基金表现较好,2021年、2022、2023年分别是环保产业、能源行业、游戏动漫主题指数基金拔得头筹,2024年则是港股内地金融行业指数基金夺魁。从中可以看出,“你方唱罢我登场”,风格切换、行业轮动是市场常态。
有些主动型基金也会有类似风格、行业集中的问题,如果基金当年的重要持仓,正好切中当年“最强”风格或行业,就更容易迎来业绩排名的“高光时刻”。但是,当市场风格或行业热点发生切换轮动后,这些基金如果仍大致延续此前的配置结构和投资风格,此后一段时间就很可能会遭遇业绩下滑、排名后移。
除市场热点风向切换的因素外,从单只基金投资管理的角度上看,短期业绩较好的基金可能会在短期内会获得较多资金关注,出现规模大幅增长,这或将导致基金经理投资管理难加大,一定程度影响基金的业绩表现。
另外,仅看基金的收益和排名也容易以偏概全,基金的收益率是未进行风险调整的收益指标,投资者如果仅聚焦于“净值涨了多少”,或会低估背后可能隐藏的高风险,仅据此做投资决策,可能会轻率买入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
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在基金宣传推介材料里面经常有一句风险提示:“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某年度的基金业绩排名仅是过往业绩,确实无法预示基金未来的表现。
风物长宜放眼量。2022年4月,证监会在《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基金公司将三年期以上长期投资业绩和投资实际盈利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弱化短期业绩等指标的考核比重。
所以,投资者也不宜过度关注基金的短期业绩排名,而应放眼其长期表现,综合考虑产品收益和风险特征、市场环境、个人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来挑选、布局心仪的基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