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运用“缴费比例”来对抗“货币贬值”。“抵消通货膨胀”对正在办理退休的人来说,是个显而易见的优点。但是这个优点需要不断提升“缴费基数”来作为支撑。换句话说,需要把重担转嫁给正在参保缴费的职工。对他们来说缴费基数29年涨27倍,实际缴费金额提升上百倍真是苦不堪言。


  2、 投资周期过长。最短的情况是45岁开始交,到60岁办退休,68-76岁(缴费越高越难回本)回本后开始盈利。长达二十多年的投资周期,可能还不如买国债。


  3、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流动性很差。与商业保险和银行存款相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只有33%(企业职工)至40%(灵活就业人员)计入个人账户。而且,这些“个人账户”不可以随便支取。只有“出国”、“死亡”、“重复参保”和“到退休年龄缴费不足15年不能办退休”才可以支取。


  4、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交费比例越高越亏!因为个人缴费比例换算出的“缴费工资”要跟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再平均一次。所以缴费越低,被社平拉高地程度越多。缴费越高,被社平拉低地程度越多。300%与60%相比,缴费金额是5倍,领取金额是3倍。为什么不多买几份划算的,因为不允许啊!只能买一份。


  5、 年轻人没有过渡性养老金。表面上看无论是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还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在计算出的退休待遇都还挺好看。这里的门道在于过渡性养老金的提振。同样缴费年限却没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待遇几乎要低一半。也就是说,缴费更高的年轻人,也可能拿到更低待遇。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多的关键就在于可能多20年视同缴费。再加上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视同缴费期间的指数可以高于1,嘿嘿,差得更多。


  6、 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在下降。也就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预期收益在下降。


  7、 收支严重不平衡。用平均养老金来计算,大约需要6个缴费比例60%的人才可能养1个退休职工。如果把个人账户也用掉,大概需要4个缴费比例60%的人才可能养1个退休职工。现实中是2.5个人参保缴费养1个退休职工。你懂的。


  8、 新生儿在下降,老人却在增加,也就是说未来年轻缴费人的压力更大。


  9、 从前大家不认为养老金存在问题。原因之一是对国营招牌的信仰。但是,随着最低缴费的不停上涨和参保职工收入的下降。养老基金的收入压力越来越大。这个信仰不知道能撑多久。


  10、 延迟退休已经成为成为不得不做的艰难决定。几年前就已经写入文件。只是没有执行。


  11、 延长最低缴费年限也成为可能的选项。


  12、 企业的经营困难,社保缴费压力甚至可能压垮企业的收支平衡。


  13、 为了不刺激参保职工,经办机构不直接宣布延迟退休,但是从严执行现有文件已经是现实。


  14、 丧葬费和抚恤金在2年前已经改革。比改革前低了一半多。交不满五年就去世的,丧葬费和抚恤金不超过个人部分(缴费总金额的40%),必然亏本。


  15、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活多久。如果没了,估计是说对了。当然最好是说错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