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全力实施大就业、大培训工程,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充分就业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突出扩大就业和居民增收两个重点,把改革贯穿于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和劳动关系建设各个环节。”……“十二五”期间,我市每一项人社工作政策的实施都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目的是让广大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过上好日子。


  5年来,我市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依法行政,全力抓好创业就业工作,积极推进“社保全覆盖、服务一卡通”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人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多种渠道促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就业创业援助工程”列为六大惠民工程之一,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5年间,全市共建成3个“省级创业型城市”、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2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4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方面,我市开展市、县两级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活动,通过开办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班、企业培训班,编印发放《创业知识宣传资料》《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手册》,在每个县(市、区)建立了1—2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等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同时,启动市级小额担保贷款,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2015年3月,由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和尧都农商行联合出台了《市级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经三方协商,由该行开展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并承担全部贷款风险,为启动市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为大众创业奠定了基础。


  为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我市实施了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征集“三支一扶”服务岗位26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2265个,购买基层服务岗位1280个,并完善公益性岗位招用程序。同时,提升了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实名制跟踪服务,5年间,共完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10433人,举办各种类型人才交流活动43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约36.2万个,签订就业意向约21万人(次)。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我市着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两后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实行实名制管理,技能素质得到提升。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共完成各类职业培训30.2万人(次),5万人拿到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新增高技能人才2916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7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24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26.88万人。


  深化改革提保障


  2010年6月,我市将农村居民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1年9月,又将城镇居民也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2012年7月,我市17个县(市、区)相继申报成为国家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2014年12月,我市在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级试点由“十一五”期末的蒲县、吉县和霍州3个县市发展为全市的17个县(市、区);覆盖人群由农村居民扩大为城乡居民;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一五”末的28.万人增长到189.8万人;领取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数由4.04万人增长到43.94人。


  社保是民生之依,我市不仅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中真抓实干,为了进一步保障广大群众的利益,我市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使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同时,不断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让更多群众受到保障;除此之外,我市积极推进“服务一卡通”工作,在全市布设了10套社保卡即时制卡设备,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累计上报有效制卡数据283万余张……“十二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4.4万人、104.86万人、34.95万人、49万人、39.64万人、189.8万人,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411%、12%、34%、76%、160%、55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上调,2015年末达到2281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74%。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为60万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500%。


  协同发展助前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仅在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中奋发前进,同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确保我市人社事业积极健康发展。


  城镇居民收入方面。2011年和2013年按月人均300元调整提高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水平,并统筹考虑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补贴水平;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全覆盖行动”,促使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5年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幅13%以上,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市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环境逐步改善。“十二五”期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782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5171人,高技能人才265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3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9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6名。


  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市加强公务员制度改革,开展贫困地区基层公务员定向招录工作,推进公开遴选和聘用制公务员试点工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军转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解决企业军转干部问题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军转干部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


  劳动关系方面。我市建立了行政调解等多渠道的争议调解体系,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监察、网络化管理工作,及时处理了劳动人事争议和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记者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