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我市以“健康梧州”为引领,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对健康新需要与当前医疗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办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


  去年,我市利用“互联网+”助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为全区首个利用信息化助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地的城市。图为1月23日,大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使用健康一体机与辖区居民进行视频互动。陈晓雯 摄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去年3月,我市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同步调整物价、医保、财政投入政策,彻底切断以药补医途径。


  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实施这项改革后,城市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除中药饮片外,均按照进价标准进行零差率销售,取消原实行的药品按进价加成15%的销售政策,有利于遏制医生“乱开药、多开药”,而且用药会变得更加规范。


  对这项措施感受较深的是慢性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张先生是个老病号,要经常到医院诊治,他发现自己常用的进口胰岛素注射剂,半个月的剂量价钱便宜了30多元。


  对大型检查和部分老百姓常用的检查项目降低收费,患者也在诊疗过程中受益。在市红十字会医院公示的价格中,X线计算机体层(64排CT)平扫每个部位由380元下降至360元。


  去年下半年起,市卫生计生委还定期在市政府网站等平台公开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部分指标监测结果和排名情况,把相关数据透明化、公开化。有关负责人表示,公立医院通过“一减一调一补”来建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即减少药品费用,合理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医疗保险政策,适当增加财政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以及调整医保相关政策,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据统计,去年我市门诊次均费用低于控制目标1.69个百分点,住院次均费用低于控制目标1.94个百分点。


  与此相应,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也在推进。全市三级医院医联体建设全面启动,五家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结成医联体,各县(市)建立一家县域医共体,在提供多样化的连续性服务方面做文章,大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和管理相结合,做到“防、治、康、护”相衔接、相结合。此外,我市还在三级医院全面实施预约诊疗,在市红十字会医院试点全国首个可落地的处方信息共享平台,方便群众就医。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冬季,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个“坎”。大塘社区居民周华患高血压十多年,每次到医院做检查都要费时费力。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手机App管理平台上监测自己的血压,监测数据自动生成并上传平台,一旦数据出现异常,会有预警提示,还可以呼叫签约的家庭医生,及时得到医生的健康指导。“在大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后,自己可以在家测量血压等。”周华对这项方便快捷的服务赞不绝口。


  居民在大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家庭医生设备(多参仪)进行健康自查。黄丹婷 摄


  去年1月,我市开始利用“互联网+”助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用家庭医生服务平台,成为全区首个利用信息化助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地的城市。


  家庭医生服务平台整合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服务等系统。家庭医生或居民使用健康一体机(多参仪),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等,将数据直接上传家庭医生服务平台。一体机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可以进行多方视频互动、网络随访、远程医疗等。居民利用手机APP可以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选择适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可以与医生互动等。通过平台,每个社区医生可以对所管理的上千名居民进行远程的动态管理。


  此前,我市居民对家庭医生接受度不高,社区医生也因工作量大无暇顾及服务对象,现在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可以帮助医生及时掌握所辖社区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做出及时的诊断和健康指导,既方便了医生,也方便了居民。通过信息化管理,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进力度加快,畅通了基层医生和居民沟通渠道,使居民获得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引导形成以家庭医生首诊为基础的有序就医格局。


  截至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的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全市签约124.81万人,签约率41.61%,其中重点人群签约率65.32%,并且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城乡低保五保人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率100%,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管理率、门急诊人次、居民满意度上升。


  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发展


  蒙山县文圩镇桃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盘光金因胃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81医院住院,住院花费医疗总费用是9.29万元,除去基本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扶贫再赔付后,个人负担金额还需3.82万元。庆幸的是,当年蒙山县政府为贫困户购买了健康扶贫保险,有了这项兜底保险,他个人实际负担只有2000元。


  像盘光金一样享受健康扶贫保险的村民不是个案,汉豪乡都坡村韦风梅因颈椎间盘疾病在蒙山县人民医院住院,花费17.07万元,个人只自付2000元。去年,我市在蒙山县试点,建立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由蒙山县政府筹集300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购买健康扶贫商业保险,通过保险公司给予兜底补偿,使因病住院治疗的贫困人员年个人自付金额不超过2000元、自付费用不超过10%。


  蒙山县还采取了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强化对口帮扶和远程医疗服务,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医疗保障倾斜等措施,设立了贫困人口绿色通道等,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杂病不出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32%。


  健康扶贫的“蒙山经验”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农村最为突出的致贫因素之一,切实降低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得到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肯定,并作为经验在全区推广。


  此外,市卫生计生部门还组建了由县级医院医生、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组成的“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对全体贫困人口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发现患病的人员能治疗则治,不能治则转送上级医院治疗。目前,我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5227人全部进行了签约服务,贫困人员因病救治率99.98%。


  梧州发布


  wuzhoufabu2015


  梧州发布编辑部


  编辑:郑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