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关系每一个人的“养老钱”“保命钱”,既是一个产业,更是一项事业。当前,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纲举目张,养老金融大发展正当其时,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但与此同时,养老金融也面临着两大形势转变。一是人口形势转变,我国劳动人口和总人口双双进入负增长通道,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也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消费结构及预期等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利率形势转变,对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造成一定影响。养老保险行业面对如此挑战应如何应对?养老金要如何在“稳定”与“收益”之间寻求平衡,践行“长钱长投”?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养老险”)党委书记、董事长甘为民,分享平安养老险布局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实践经验,为养老保险行业破局和紧抓时代机遇建言献策。


  Q&A.1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甘为民:我国养老金融的增长潜力巨大,已经进入行业跃升发展的关键期。


  首先,这是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客观需求。2023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21.1%,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一趋势将成为推动养老金融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


  其次,民众养老观点发生巨大转变。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直高度重视养老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国人采取“养儿防老”,将所有的财产全部留给子女,老年后靠子女赡养;习惯“买房养老”,将大量资产投资到房产上,享受无风险的长期增值;愿意“储蓄养老”,将养老钱以短期储蓄的形式存在银行,让“长钱短投”,以过度安全损失潜在长期收益。当前,以上三种养老方式都面临着挑战,民众逐渐接受将养老储备投入一、二、三支柱,让“长钱长投”,让养老钱专属资金(养老金)由专门的人来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第三,政策持续鼓励推动。在第一支柱上,随着国家统筹不断深入以及延迟退休,可用于投资的基金将越来越多;在第二支柱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扩面将带来巨大增量;在第三支柱上,政策刚刚起步,未来潜力巨大。


  Q&A.2


  《金融时报》记者: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平安养老险在一二三支柱方面如何布局?


  甘为民:平安养老险是国内第一家带有“养老”字样的持牌金融机构,成立20多年来,伴随着国家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而不断完善业务,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参与了一、二、三支柱的布局。


  在第一支柱上,2016年公司成为首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目前管理多个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等基金组合。


  在第二支柱上,2005年8月,公司获得人社部发布的第一批企业年金受托人、投资管理人资格。2007年11月,又成功获得账户管理人资格。2017年底开始落地的职业年金招标实现33个统筹区“全中标”。目前,公司管理的年金基金(第二支柱)资产规模超万亿元。


  在第三支柱上,实际上包含着享受税收优惠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和不享受税收优惠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两个部分。2018年,公司成为第一批获得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资格的机构。目前,积极参与第三支柱税优和非税优的相关产品,在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商业保险年金”文件指引下,实现税优和非税优“双轮驱动”,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养老储备产品。


  未来,平安养老险还将继续贯彻落实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履行服务国家战略、增进民生福祉的企业责任,发挥保险和年金中长期资金投资优势,继续探索“长钱长投”之路,实现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与中长期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互动,助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颐养”的美好愿景。


  Q&A.3


  《金融时报》记者:在当前养老金融的框架下,养老险公司作为重要的资金管理者面临哪些挑战?行业应如何优化资产配置思路?


  甘为民:当前,养老保险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很大。一是连续多年的利率下行,使得养老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复杂性有所提升,资产收益弱化与负债刚性兑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随着全金融行业参与到个人养老金业务,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机构凭借灵活的产品设计机制抢占市场,传统的养老保险产品因条款复杂、收益透明度低而吸引力下降,倒逼养老保险行业与时俱进,提升产品设计与业绩回报。三是养老保险资产配置,从“安全焦虑”到“收益焦虑”。过去,养老保险资金主要配置于低风险资产,确保资金安全性的同时,能较好覆盖负债成本并提供收益安全垫,为权益资产留下更好的风险预算空间。伴随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固收类资产收益难以为权益投资提供足够安全垫,加大了保险和年金资金维持稳健投资收益的难度。四是资产与负债、风险与收益匹配难度加大,使得养老保险资产配置矛盾突出。养老金的支付期间通常跨越几十年,养老保险行业负债端具有长期性和刚性特征,在当前环境下,原有短周期、低波动的资产配置已无法满足负债端长期刚兑的需求。为增大收益采取的债券拉长久期和信用下沉而增加股票和另类资产配置等策略,可能带来较大的投资收益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对投资收益的追求加大风险敞口暴露,可能危及养老金的支付安全。


  因此,借鉴海外典型养老金资产配置思路,并结合国内养老保险行业发展,我建议从三个方面优化资产配置思路。


  一是加强多资产配置能力,加大权益等资产配置,拓展投资收益来源。当前,养老保险资金可投资产相对受限、收益来源较为单一,以年金为代表的养老资金,主要投资国内债券、股票、存款、非标准债权等。建议可以加大优质权益资产配置、挖掘另类资产机会。


  二是布局长期投资,做“耐心资本”。长期投资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长期持有高分红股票,亦可以投资盈利能力尚弱但潜力较大的优质中小企业,甚至可以与创投基金合作,通过一二级市场联动来参与“投早”“投小”。养老保险资金属性,天然适合进行全生命周期投资,合理安排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权益配置结构,有助于提升投资收益与养老金支出的匹配度。


  三是优化养老保险产品设计,有助于资产配置与负债匹配。在当前环境下,养老保险产品需结合市场环境变化,通过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更加灵活的定价策略,降低负债成本与资产回报的匹配难度;关注不同年龄、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养老需求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选择;通过产品设计引导客户建立长期投资理念,例如推动“保底+浮动”收益的分红型产品等,帮助客户构建对长期稳健回报的合理预期。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