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户口与农村户口区分情况。


  现今非农户口与农村户口区分情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二元户籍制度,明确区分非农户口和农村户口,两者在诸多权益和政策上存在差异。然而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目前很多地区已不再有这种区分。


  从2014年起,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此后各地纷纷响应并逐步落实这一政策,比如多地在户籍登记、迁移等业务办理中不再标注"农业"或"非农业"户口性质,而是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虽然户口性质名义上不再区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基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与原户口性质相关的一些政策和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区别。


  ·土地权益:原农村户口居民通常享有农村土地的相关权益,如承包地、宅基地等,农民可以依法承包集体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申请获得宅基地并建造自有住房,而原非农户口居民不具备这些权益。即便户籍改革后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种基于历史形成的土地权益差异依旧存在。


  ·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方面,过去农村和城镇分别有不同的保障体系,农村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城镇则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


  尽管近年来在不断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保障标准、待遇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例如部分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发放标准相对高于农村养老保险。


  总体而言,虽然从户籍登记形式上大多地区已取消非农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分,但在涉及土地、社会保障等实际权益方面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仍存在一定差异。不过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这些差异正逐步缩小,向着城乡融合、权益均等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