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金:143元与养老焦虑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接受采访时谈到,农民养老金上涨幅度受限于财政。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困境。
农民养老金的基础养老金已从最初的55元/月增长到如今的143元/月,2024年及2025年更是连续两年每月提高20元,创下历史新高。看似增长喜人,但细细剖析,我们就会发现问题。 这笔钱,九成来自财政转移支付。这意味着,农民养老金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级财政人士就表示,地方财政压力巨大,今年再大幅提高农民养老金涨幅,难度相当大。中央加大财政补贴,或者地方找到更多财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养老金与职工养老金的差距如何缩小? 它们之间,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农民养老金严格来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养老保险,更像是一种由财政兜底的定额养老津贴。它领取条件宽松,60岁就能领,无需缴纳多少养老保险金。 而职工养老金,则建立在多年的缴费基础上,体现的是“多缴多得”的原则。这种待遇差距,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社会公平性问题的重要体现。 一些老农说,虽然现在每月能拿到143元,但和城里退休职工相比,还是差得远。他们也盼望着,这笔钱能多一些,生活能更好一些。
我们再来看看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除了基本养老金外,还有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多种补充形式。这能有效分散风险,也更能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反观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些人建议,可以逐步探索新的资金来源,比如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养老保障,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等等。 但这些都面临着挑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集体经济实力也不尽相同,商业养老保险的推广,也需要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推广策略。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要在农民养老金上涨幅度和财政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绝非易事。这需要国家统筹考虑,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下,逐步采取措施。既要考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顾及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更要兼顾长远发展。或许,可以考虑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先解决最为困难群体的问题,再逐步扩大覆盖面,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模式。
展望未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社会预期。这不仅关乎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在财政可持续性与民生保障之间寻求平衡点,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早日建立,让更多农村老年人能够安享幸福的晚年。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社会公平与进步的体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