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呈现以下特点,政策支持与现实挑战并存: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但执行仍存短板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将农村养老纳入重点,2025年提出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县域养老试点,并鼓励村级互助养老。首份国家层面农村养老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于2024年出台,明确补齐农村养老短板的方向。但政策落地面临财政压力,如县级失能照护中心建设成本超500万元,西部脱贫县难以独立承担。


  二、经济保障水平低且城乡差距显著


  农村基础养老金全国平均约123元/月,仅为城镇职工养老金的4%,且区域差异大(上海1490元/月 vs 甘肃部分地区不足200元/月)。2024年城乡居民养老金涨幅达19.4%,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土地收入不稳定、子女外流导致家庭赡养能力弱化,近半数农村老人面临“钱袋子空、身边无人”困境。


  三、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错配突出


  全国农村敬老院床位仅168.1万张,偏远地区覆盖率低,且服务以生活照料为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严重缺失。居家养老需求迫切(如助餐、助医),但企业更倾向投资高端旅居产品,留守老人急需的基础服务供给不足。部分地区探索“时间银行”“孝心积分制”等互助模式,但可持续性存疑。


  四、基础设施与人才短缺制约发展


  村级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不足,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薄弱,村卫生室设备简陋且人才短缺。农村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超55岁,95后从业者不足5%,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智慧养老技术应用滞后,数字鸿沟加剧服务获取难度。


  五、创新实践与区域差异并存


  部分地区形成特色模式:如河北邢台“养老不出村”、浙江丽水“康养联合体”、江苏南京“互助睦邻点”、福建三明“五联五保”等,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家门口养老”。但整体仍面临“需求差”(服务供给过剩)与“利用差”(有效需求未满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综上,农村养老正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型,但需突破财政、人才、观念等多重制约,通过政策创新、资源下沉和社会参与构建可持续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