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金融环境中,“存款变保险” 的事件正悄然在全国各地频繁上演,形势极为严峻。令人痛心的是,老年人成为了这类骗局的重灾区,数据显示他们的受骗比例竟高达 70%。这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老年人对银行天然的信任以及信息获取上的劣势,用诸如 “高利息”“送礼品” 等极具诱惑性的话术,一步步诱导老年人签订保险合同,给他们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在江苏常州,一位储户连续 4 年向建设银行存入了 41.6 万元,本以为是为自己的未来存下一份保障,可当他急需用钱时,却发现只能取出 13 万元,这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接受。还有陕西的一位五保老人,仅有的 1 万元存款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保险,退保时直接亏损了 3500 元。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无情地揭露了行业中隐藏的灰色地带。


央视曝光的三大套路,防不胜防

偷换概念话术

  不少银行柜员常常打着 “新型存款”“理财升级” 的幌子,混淆视听。在哈尔滨,尹先生原本只是想办理定期存款,却被柜员以 “利息更高” 的承诺所误导,稀里糊涂地购买了保险。结果 1 万元在一年后提前支取时,竟然只剩下 4000 元,损失惨重。这种偷换概念的话术,让许多像尹先生这样的老年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陷入了保险的陷阱。


礼品诱导陷阱

  一些机构,深谙老年人节俭的心理,用 “存 2 万送大米” 这样的诱惑手段吸引老人前来存款。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苛刻的条件,往往要求老人连续存 5 年,并且将资金锁定 10 年。在山东莱阳,就有一位老人存了 1 万元,不到 3 年时间,因为治病急需提前支取,结果本金损失了近 30%。这些看似诱人的礼品,实际上是不法分子为老人设下的陷阱。


合同漏洞套路

  在湖北荆州,有储户在建设银行被诱导购买保险时,柜员承诺 “5 年取本金 + 7000 利息”,可当储户仔细查看合同才发现,实际上需要 15 年才能取出。而且,合同中的现金价值表、免责条款等关键信息,都被刻意淡化处理。老年人在签署合同时,往往难以注意到这些隐藏在细节中的陷阱,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追悔莫及。


银保监会揭露的违规操作,令人咋舌

双录缺失

  按照规定,保险销售过程必须进行录音录像,以此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确保销售过程的透明与合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老年人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根本没有经历这个流程。这就使得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往往缺乏有力的证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混淆产品性质

  一些不良从业者为了推销保险产品,将保险与存款利率进行不恰当的对比,刻意隐瞒提前支取保险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他们利用老年人对金融产品了解有限的弱点,误导老人做出错误的决策。


利用信任背书

  更有甚者,有些银行行长竟然亲自上阵,通过垫资 3 万元等手段来诱导储户,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完全不向储户说明购买的是保险产品。这种利用储户对银行工作人员信任的行为,性质极其恶劣,严重损害了银行的信誉以及储户的利益。


紧急应对指南,关键时刻能挽回损失

三看防坑

  1. 看办理窗口:一般来说,保险业务通常是在专门的理财专柜办理,如果在普通的存款窗口,却有人向您推销保险产品,那就要格外警惕了,因为存款窗口是不允许进行保险销售的。
  2. 看合同标题:当您拿到合同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合同标题。但凡合同标题中含有 “寿险”“分红型” 等字样,那就表明这是一份保险合同,而不是存款协议。
  3. 看现金价值表:保险合同中的现金价值表至关重要,一般在前 5 年退保的话,普遍亏损会超过 50%。所以在购买之前,一定要认真研究现金价值表,了解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

维权三步走

  1. 保留证据,及时投诉: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遭遇了 “存款变保险” 的骗局,首先要做的就是保留好相关的录音、合同等证据,然后立即拨打 12378 银保监投诉热线进行投诉。这条热线是专门为消费者设立的,能够及时受理并处理相关投诉。
  2. 利用犹豫期退保:保险产品一般都设有 15 天的犹豫期,在这 15 天内,如果您发现购买的产品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全额退保,不会产生任何损失。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的时间窗口,及时止损。
  3. 集体受骗,寻求媒体曝光:如果是集体受骗的情况,还可以寻求媒体的帮助,通过媒体的曝光来引起社会的关注。黑龙江消协就曾成功调解多起通过媒体曝光的类似案例,为消费者挽回了损失。

专家特别提醒,守护好老人的养老钱

警惕 “行长推荐”

  一些涉事银行,由于基层考核压力较大,部分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容易出现违规销售的行为。所以,即使是行长推荐的产品,也不能盲目相信,一定要仔细甄别产品的性质和风险。


勿信 “保本高息”

  当前市场环境下,3 年期定存利率仅为 2.35% 左右,如果有产品承诺的利息远超这个数值,那其中必然存在风险。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对于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承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轻信。


子女定期核查

  作为子女,建议每月定期检查老人的银行流水,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果在银行流水中发现有 “华夏保险”“国华人寿” 等保险公司的扣款记录,要立即介入调查,避免老人遭受更大的损失。


  存款安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血汗钱,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值得庆幸的是,在 2025 年,国家已经启动了金融销售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打击这类违法违规行为。在此,希望大家能够转发此文,提醒家中长辈,让他们提高警惕,守好自己的养老钱。如果您也曾遭遇类似的骗局,欢迎在评论区曝光涉事机构,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套路,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