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保障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近日,人社部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方式、账户管理及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引发公众热议。


  这项被称为养老“第三支柱”的政策,不仅为退休生活提供了新的资金储备渠道,更通过市场化运营和税收优惠吸引广泛参与。


  以下从政策要点、实操指南及未来展望三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一制度。


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核心亮点

1.自愿参与,覆盖范围广

  个人养老金面向所有已参加城镇职工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只要满足“至少缴纳过一次基本养老保险”的条件,即可自愿加入。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养老保障的单一模式,为灵活就业者、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提供了补充养老的可能。


2.双重账户管理,资金封闭运行

  参与者需开设两个账户:


  • 个人养老金账户:用于登记身份信息、记录缴费及投资动态,可通过国家社保平台、电子社保卡或商业银行等渠道办理;
  • 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缴费、投资和领取,需在商业银行开立。两个账户一一对应,资金在退休前仅能用于购买合规金融产品,确保专款专用。

    3.缴费灵活,税收优惠力度大

      每年最高缴费额度为1.2万元,参与者可选择按月、分次或年度缴纳。缴费阶段享受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时仅按3%税率单独计税。以月收入1万元的参与者为例,每年最高可节税约360元,长期复利效应下收益可观。


    二、实操指南:三步开启个人养老储备

    第一步:账户开立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完成:


  • 线上入口: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掌上12333APP等渠道可申请个人养老金账户;
  • 线下办理:商业银行可一次性开立两个账户,支持每年两次变更资金账户开户行。(示例:以工商银行为例,用户通过手机银行提交身份信息后,10分钟内即可完成账户绑定。

    第二步:资金投入与投资

      缴费额度内资金可自主选择存款、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例如:


  • 保守型:选择保本储蓄,年化收益约2%-3%;
  • 平衡型:配置养老目标基金,长期年化收益可达5%-8%。人社部强调,参与者需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

    第三步:领取条件与方式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申请领取:


    1.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2025年起男性逐步延迟至63岁,女性至55岁);
    2.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3. 出国定居。领取时可选择按月、分次或一次性转入社保卡银行账户,方式一经确定不可更改。

    三、政策深意与未来趋势

    1.缓解基本养老金压力

      当前我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不足50%,个人养老金的补充作用至关重要。以年缴1.2万元、投资年化收益5%计算,连续缴纳30年,退休时可累积约83万元,显著提升养老保障水平。


    2.倾斜中低收入群体,缩小养老差距

      2025年养老金调整将重点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例如,北京实施“提低限高”政策,月养老金低于6813元的群体,每月额外增加30元。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金的联动,有望进一步缩小养老待遇差距。


    3.政策持续优化,吸引力增强

      人社部明确2025年将研究制定个人养老金支持政策,包括扩大税收优惠范围、丰富投资产品等。此外,养老保险制度同步改革,如最低缴费年限逐步提高至20年、全国统筹推进等,将强化制度可持续性。


    四、公众关切与专家建议

    焦点问题解析

  • Q:个人养老金会亏损吗?投资风险由参与者自担,但政策限定产品需经严格筛选,建议分散配置以降低风险。
  • Q:与企业年金有何区别?企业年金由单位主导,个人养老金完全自愿参与,更灵活。

    专家观点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景善指出,个人养老金需与家庭财务规划结合,年轻群体可适当提高权益类资产比例,临近退休时逐步转向稳健型产品。


    结语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标志着我国“三支柱”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于个人而言,这不仅是为老年生活增添保障的“第二份工资”,更是参与国家养老战略的重要方式。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和市场化运作成熟,这一制度有望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