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老母亲,失地保险为何“飞了”?
79岁老母亲的2.41亩农田被征收,拿到补偿款却没拿到失地保险,这桩发生在江苏徐州睢宁县的事,勾出了多少“银发经济”背后无奈的养老焦虑!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情还得从2019年说起。那年,江苏省出台失地保险政策,但邱先生的母亲因为需要预交17000元而放弃了。之后,2022年和2023年,邱先生母亲的土地两次被征收,但社区却说她错过了机会,名额给了她的子女。 社区书记甚至表示自己对名额分配“不知情”。这不禁让人疑惑:政策明明是为保障农民权益,可执行起来,却成了“踢皮球”的游戏? 社区的解释,是两次错过机会,一次是2019年,另一次是2022、2023年征地时把名额让给了大儿子和儿媳。 但邱先生坚持说,这说法没证据。 他认为,母亲符合条件,且哥哥嫂子的土地也被征用,本该有独立名额,无需占用母亲的。
这起纠纷的核心,其实在于信息不对称和程序不透明。首先,2019年的政策宣传是否到位?社区提供不了充分证据。现在相关小组长还已经离职,查证更是难上加难。 再者,名额分配的依据是什么?社区说按“土劳比、人口比”算,但具体算法,他们也说不清楚。 邱先生质疑计算方式,认为其母亲仍有剩余土地面积,还有集体土地面积附加名额可计算。换句话说,社区的解释,缺乏可信度,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基层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类似情况,其他地方也出现过。比如,有媒体报道过,一些地方在农村土地征收中,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农民对补偿方案不明确,权益难以保障。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方面,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 比如,一些国家有更详细的土地评估机制和更严格的程序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争议。
面对这种争议,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指责某一方。 社区或许存在工作疏忽,信息公开不足;邱先生也应积极主动了解政策。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反思:如何才能让政策真正惠及民生?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加强信息公开和程序透明。 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让农民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同时,要规范土地征收补偿流程,确保公平公正。 此外,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执行能力,也至关重要。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及可追溯系统,记录土地面积、名额分配等信息,才能让类似事件有据可查,避免再次发生。
这场关于信息公开与政策执行的质疑,不仅关乎邱先生一家,更关乎无数农村家庭的切身利益。 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此事,给出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并借此机会完善相关制度,让“失地保险”不再成为“空中楼阁”。 这不仅是对邱先生一家负责,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承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