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农民工如何保住饭碗
半月谈记者?杨绍功?郑钧天
作为安全事故高发的建筑业,出台“清退令”固有其合理性,但从国情看,当前超龄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宜简单“一刀切”。如何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让他们发挥“余热”,不仅关系到这部分群体能否安度晚年,更关系到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后社保体系配套。
工地吃午饭的间隙,何川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向观众挥手。
超龄农民工无奈变“黑工”
目前,多地相继发文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上海、天津、深圳、江苏泰州、江西南昌、湖北荆州和黄冈等城市均收紧建筑用工年龄要求。多城将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作为施工单位的雇佣门槛。部分城市,如湖北黄冈等地将女性年龄放宽至55周岁、男性年龄放宽至65周岁。上海、天津、荆州等地则将高危、高风险岗位的年龄收紧至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
为何严格限制建筑施工工人年龄?半月谈记者采访多地相关主管部门获悉,超过60周岁的工人伤亡事故多发、频发是根本原因。一位地方主管部门负责人解释称,建筑业属于高危行业,具有高处作业多、露天作业多、危大工程多、手工及繁重作业多的“四多”特点。有关部门调研发现,年龄偏大的工人在意识、能力和体力上,尤其在应急反应方面均有较大程度下降,虽然心理感觉还“年轻”,但体力跟不上,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被清退之后怎么办?曾在一家建筑企业担任工头的杨师傅透露:“超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结清工资,最多再补贴来回路费。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直接回老家,而是转入‘地下’,通过劳务公司或到中小分包商处‘打黑工’。”
一位年逾六旬的农民工张师傅说:“劳务公司或私人小老板会想方设法让我们进入工地,我们的工资肯定要打折扣,另外,如果出了事就很麻烦,安全权益更难得到保障。但我们超龄工人还是会抢着干,等实在干不动才回农村。”
农民工退休保障制度不完善
采访中,一些超龄农民工表示,对农村人来说,其实并没有“退休”概念,政策应允许其“干不动”为止。
值得关注的是,在实际执行中,大中型建筑企业往往实行“一刀切”政策,只有少数建筑工地用工没有搞“一刀切”,允许超龄人员从事诸如保洁、保安、仓库管理、工地食堂、物业等辅助性岗位。“我们不愿意找麻烦。政策‘一刀切’对企业来说是好事,否则一旦出事故,赔偿金额远大于用工成本。”一位建筑央企负责人表示。
经济压力是让超龄农民工“铤而走险”的关键因素。今年62岁、虽然被冠以“工程师”名头,但实际还是农民工的钢筋专业工程师辛银亮坦言:“我家有80多岁的父母要赡养,因此60岁时接受公司返聘,现在还能在工地上跑来跑去。如果身体允许,从工地退下来其实没有必要。我们这些在工地上干了一辈子的人,到这个年龄再回农村,又能做什么呢?土地都承包出去了,也没有地可以种了。”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城市研究所所长周天勇认为,目前,我国对农民工的退休保障制度仍不够完善。“一些地区的农村新农保发放水平很低,每个月仅100元至200元,有的发放还不到位。而且农村老龄化非常严重,年轻人‘月光族’和‘顾小’家庭增多,不再像过去的子女一样赡养老人。这都是超龄农民工不得不继续‘返岗’的原因。”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月友认为,在高龄农民工难以“退休”的现实情况下,要注重保障他们的劳动安全权益,完善公共服务,让他们可以健康上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超龄农民工就业路在何方
从各地“清退令”政策执行效果看,建筑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频次明显降低,避免不少本应颐养天年的老年农民工客死他乡的悲剧。但一纸“清退令”背后,也凸显农村养老保障不足、工伤保险无法保障超龄农民工权益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之前,全面清退超龄农民工时机尚不成熟,相关政策制定应更有温度和弹性空间。
从广东东莞的制衣厂厂门到四川泸州的家门,长途大巴加“小黄车”一票直达
多地政府主管部门认为,从安全角度出发,对从事建筑施工作业的工人年龄进行规定,符合《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如果政策要放宽,必须由住建部门和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协同,共同研究解决60岁以上农民工的用工保障问题。
一位建筑业央企负责人无奈表示,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和退休年龄制度直接相关。“一旦发生工伤,超龄农民工的权益往往无法保障。在一些小微建筑分包商那打工,连工资都不一定能保证。”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出台于1978年,其劳动保障制度设计对于超过60周岁、有能力继续就业的人群并不鼓励。在延迟退休的大背景下,劳动保障制度安排应与实际退休年龄相匹配。如针对超龄农民工设计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险”,以充分保障其劳动权益。
周天勇建议,基于现实国情,适当放宽对60岁至67岁左右、身体健康、还有工作能力的高龄农民工就业条件,并在社保层面设计特殊险种保护其权益。在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旅游地、酒店、出租司机等许多领域,都可以看到老年人的身影。短期内,国家可允许60至67周岁年龄范围内的农村老年人灵活就业;从长期来看,政府应加大农村养老转移支付规模,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发放标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