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


  ■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 其中,在老有所养方面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为什么提出这一部署?


  正在推进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将对职工带来哪些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忠


  对此作出了解答


  基本养老保险为什么要全国统筹?


  赵忠表示: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从现有水平90%提升至95%,意味着保险覆盖范围更加广泛,让更多群体受益。


  ■ 而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的重要举措,是有利于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的重大决策。


  ■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是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二次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可以更好地使全国人民分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缩小老龄人口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第二,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可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


  统筹层次越高,越有利于风险的分担,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全国统筹,也是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全国统筹,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幅员辽阔的优势,同时兼顾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全国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成为我国先富带后富的重要体制机制。


  ■ 第三,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助于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建设。


  若各地的费基、费率不同,就会造成各省份之间制度环境的不公平,其后果是劳动者与市场主体不愿意前往缴费水平较高的区域。


  而缴费水平较高的这些区域往往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继而会导致恶性循环,扩大区域差距。


  “十四五”期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这对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公平市场环境是一项利好。全国统一的市场,对市场主体更加公平,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均衡发展,从而做大夯实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有利于基本养老保险的良性循环。


  到手的养老金会一样多吗?


  或许很多人会问,所谓“全国统筹”是否意味着大家拿到手的养老金一样多?


  对此,赵忠解释,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并不意味着大家到手的养老金一样多


  一般而言,养老金来源于三个渠道:


  ● 基本养老保险,也称为养老保险第一支柱。


  ● 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即养老保险第二支柱。


  ● 商业养老保险,即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 基本养老保险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由政府主导,其目的是保基本,全国统筹涉及的也是这部分。


  ■ 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的主体是用人单位,起到提高养老待遇的作用。


  ■ 商业养老保险则主要是个人行为。


  显然,养老保险第二和第三支柱都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也不由政府主导;来源于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单位和个人,不会大家都一样,也不存在全国统筹。


  需要注意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后,仅仅来源于基本养老保险的部分也不会大家都一样。


  赵忠表示: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资金筹集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 个人账户的部分归个人所有,显然不可能大家都一样。


  ■ 社会统筹的部分具有再分配功能,但个人能从社会统筹部分得到的养老金也与缴费年限、缴费水平等相关,而这些是因人而异的。


  基本养老保险将全国统筹


  到手养老金会因人而异


  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更多人吧!


  资料:劳动报


  编辑:毕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