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思考


  今天早上睡眼惺忪的起床,打开某音的第一个短视频是这样的:


  一个六十来岁的农村大伯,晚饭后坐在家门口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女儿在十来分钟的电话里,一直在劝他爸


  “爸,你年纪大了,就别整天外出做力气活了。”


  “老人的病,都是累出来的。”


  “到时候你摔了伤了,还得我和弟来照顾。”


  …………


  她爸在电话里诺诺着答应,挂完电话后却耸搭着脑袋长叹了一口气:


  “我不出去扛活赚钱,我和你妈在家饿肚子嘛?唉……”


  01.


  看完后,大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


  “难道他的儿女,不给养老生活费吗?”


  短视频评论区也炸出了两派争执。


  有人痛斥“养儿防老成了笑话”,也有网友无奈道:“我月薪五千,要是每月给父母转两千,自己泡面都不敢加火腿肠。”


  …………


  这场景让我想起《论语》中“子游问孝”,孔子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


  我想,能够知道老父亲辛劳、惦记他身体的子女,肯定不是只动嘴皮子的假把式不孝子。


  只是当代儿女,都在“996”和“35岁失业”的夹缝中自顾不暇,自己还有小家要养,就算能给父母提供养老孝心钱,往往也浸透着无尽地苦涩。


  02.


  于是我在思考:


  这些年轻时在厂里工地里卖力气活养家糊口、一辈子在田间地头忙农活,老了却没有退休工资的农村老人,他们的养老困境,有没有办法去解决?


  可能有朋友想到了一个词:养老金。


  -


  前段时间我就有关注“如何给农村父母一次性补缴父母的养老社保”的话题。


  搜集了一些资讯才知道,现在的农村老人60岁后每月能领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普遍是最低档,在100-300元区间。


  农村虽然物价低、消费少,但光靠这每月区区300元的养老金生活,也是完全是不够的。


  -


  更令人心酸的是,很多农村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缴纳社保、如何提档养老金。


  这些操劳一生的老人,在城乡社保体系迭代中成了"信息孤岛"。


  03.


  最刺痛的还不是信息匮乏。


  看到一篇皖北农村调研的报告文章,有位张奶奶的话让我记忆犹新:


  "现在村里七十岁以下的都算壮劳力,去城里当保安、扫大街、搬快递,哪个不比在家等死强?"


  其实很多的农村老人明明年纪大了,还要出门赚钱,他们不是不懂享福,而是被"不能拖累子女"的执念推着走。


  -


  邻居家的赵伯伯,明明患有高血压,偏要跟着包工队去新疆装空调。


  去年从脚手架上摔下来,住院费比他两年打工收入都高。


  可今年开春,他又揣着降压药出门了。


  -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平均待遇仅为每月179元,而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是其25倍。


  这种城乡养老金的巨大鸿沟,让农村老人不得不持续"超龄劳动"。


  农村老人既没有退休工资、没有足够的养老金,也不愿拖累有着房贷车贷的儿女。


  所以就算老了,只要还能干得动,他们就“闲不下来”。


  04.


  农村老人的养老困境,这不是子女的错,也不是父母的过。


  当城市化的收割机碾过乡土中国,最先破碎的往往是代际纽带。


  就像那个经典比喻:


  我们拼命奔跑,只为留在原地。


  可当我们终于在城市站稳,转身却发现父母的脊梁早已被岁月压弯。


  -


  我想不出这道题的解法,


  但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父母也在农村、没有退休工资,有能力有条件的,可以给父母补缴、提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因为养老金制度性保障给父母带来的安全感,远胜过我们偷偷塞钱的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