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杨浦区快乐靖宇养老院的活动室内。90岁的肖阿婆用康复后的右手握着勺子,正在享受自己的午餐。


  四个月前,患有脑梗的肖阿婆不慎摔伤导致右肩胛骨骨折,只能卧床养病。这让同住的女儿一家陷入两难——60多岁的女儿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母亲,忙得团团转。坚持照料半个月后,女儿将肖阿婆送到家门口的快乐靖宇养老院,选择了这里的短期托管服务(以下简称“短托服务”)。


  如今,肖阿婆不仅能自己用右手吃饭、画画,还常和院里的老人们打麻将。原定三个月的短住期一延再延,老人甚至笑说“不想回家”:“这里有人照顾,还有老姐妹聊天,比家里舒坦多了。”


  今年2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将“短托服务”纳入常态化建设,其中提到:鼓励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短托照护。


  其实,“短托服务”并非新鲜事。这几年春节期间,部分养老院试点了“喘息式短托”,主要应对保姆“返乡潮”造成的“照护真空期”。去年春节,上海市民政局筛选出全市164家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开展“短托服务”试点,受到老人和家属的欢迎。今年,上海进一步鼓励“短托服务”常态化——不仅在春节期间开放,今后将覆盖全年。


  解放日报记者最近走访杨浦、黄浦、静安等中心城区的多家养老机构发现:“短托服务”的出现与常态化,正是顺应了当下上海居家养老的新变化、新需求。


  3月18日,黄浦区慧享福·福荟颐养院的二楼,老人们正在闲聊休憩


  解决家庭照护的“断点”


  背靠老龄化率较高的控江路街道,杨浦区快乐靖宇养老院对“短托服务”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在院长顾欣雍看来,“短托服务”的核心是解决家庭照护的“断点”。


  “这几年,春节、国庆等法定长假期间,家政人员返乡导致的‘照护真空’问题特别突出。”黄浦区慧享福·福荟颐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2025年春节,该院接收的11名老人中,有5位都是短托老人,绝大多数老人因保姆春节期间返乡而暂时入住养老院。


  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纯老家庭、独居老人中,也体现在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家庭中。“一些六七十岁的子女在没有保姆的帮助下,可能照顾不动八九十岁的父母。”顾欣雍说。


  有些长期照顾高龄父母的子女,也需要寻求“喘口气”的机会。年近七旬的赵阿姨与老伴共同照料着90岁高龄的老父亲。定居国外的女儿多次邀请他们探亲,却因老父亲需人照料始终未能成行。今年春节,经不住女儿再三恳请,赵阿姨与老父亲商量后,将老人送往家附近的养老院接受两周短期托管。异国团聚让赵阿姨缓解了多年思念,紧绷的神经也得以放松,而老父亲在专业照护下同样过得舒心自在。


  还有一些家庭遇到如肖阿婆这样突然受伤的情况,老人与子女亟须寻求“短托服务”。“肖阿婆肩胛骨骨折后,最初半个月在家休养,几乎全程卧床。刚到养老院时,护理员得知肖阿婆受伤以来没有洗过澡,就帮她洗了个热水澡。”顾欣雍说。入住养老院首日,护理员细心地为她擦洗全身,老人连叹“真舒服”。女儿见状眼眶发红:“在家实在不敢给骨折的老母亲洗澡,更不懂专业护理。”养老院为老人定制了康复方案:从轻柔的手臂屈伸训练到趣味涂色游戏,再到她最擅长的麻将活动,逐步激活肢体功能。看着90岁的母亲能重新执筷吃饭、摸牌打麻将,女儿连连感叹:康复速度远超预期。


  护理员向记者展示了90岁肖阿婆的涂色书,这是老人肩胛骨骨折后恢复期的作品。


  更特殊的案例来自一位送进来时插着胃管的老人。黄浦区慧享福·福荟颐养院运营副院长陆雨新印象深刻:几位外地家属带老人来上海就医,老人等待入院期间,亟须临时照护,他们辗转来到颐养院寻求“短托服务”。针对老人的特殊情况,颐养院开启了“应急托底”服务,护士24小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直至老人转入医院。


  杨浦区民政局调研发现,老人与家属寻求“短托服务”主要有四种情况:家政人员节日返乡、子女出差不在身边、老人因病短期入住以及手术后恢复期、老人想要体验机构养老。


  费用不高、服务不减,“性价比”超高


  “‘短托服务’如何收费?”这是很多老人家属最关注的问题,记者发现:目前开设“短托服务”的养老机构,开出的“短托服务”日均价格普遍与长住标准区别不大,有些养老机构的“短托服务”费用还低于长住,“性价比”可谓超高。


  如,黄浦区慧享福·福荟颐养院、杨浦区快乐靖宇养老院“短托服务”在每天300元左右,与长住费用相比区别不大。


  杨浦某临江养老机构设施和标准较为高端,部分房间可以看到江景,但“短托服务”仅开出了每天180元的价格,远低于长住标准。


  各个养老机构根据床位配置情况,对“短托服务”入住时长要求不同,但总体非常灵活,最短一天也行。部分养老机构的“短托服务”时长可达数月。老人入住时间如果超过“短托服务”时长,一些养老机构规定:延时可按长住标准收费。


  “短托老人与长住老人享受的服务标准完全一致,护理配置、餐饮质量均无差别。”黄浦区慧享福·福荟颐养院院长曹俪铭说。


  每天下午,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於阿姨都会在护工的帮助下练习数学题。


  无论是短托还是长住,老人在入住前都要接受相应体检,以便让养老机构更好地掌握老人的基础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在快乐靖宇养老院,每位短托老人还会获得定制化的健康档案,包括血压、血糖等数据,并及时同步至家属。


  部分养老机构还会为有特殊身体情况的老人提供额外服务:如,在短托期间,为骨折老人加派夜班护理,为失智老人定制非药物干预疗法……


  在杨浦、静安、黄浦等区,不同养老院可为老人提供特色服务——


  有的养老院在为老人提供日常起居、健康管理之外,还可提供疾病诊疗服务;有的养老院可根据老人身体情况和口味偏好,制定营养食谱,还能提供软食、流食等特殊选择;有的养老院有多种房型,包括多间单人间、双人间等供选择;有的养老院有绿色转诊通道,确保老人遭遇突发紧急救助情况时能得到及时救治;有的养老院带有空中花园,可以带着老人种菜、种花,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有的养老院设有书法美术室、茶艺室,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记者了解到,相当数量的养老机构都已开设“短托服务”。在杨浦区,已有26家养老机构开设“短托服务”,占全区养老机构总数的40%以上;在静安区,15家养老机构开设了“短托服务”。


  短托老人也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活动。


  养老机构有本“经济账”


  “短托服务”超高性价比的背后,其实是上海养老机构适应大城市养老需求新变化的探索。


  “上海中心城区养老机构目前入住率在70%左右,这一入住水平相比前几年低谷时有一定上升,但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一位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说,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很多上海老人倾向于养老“不离家”。这几年,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食堂、助餐服务、长护险、家庭照护病床服务、陪诊服务等等,也让老年人居家养老变得更便捷。


  另一方面,一些养老机构适应市场变化较慢。如,很多老人现在对养老院居住环境要求提高了,可能对传统的四人间、六人间床位不适应,而一些养老机构没有及时调整过来,还是以四人间、六人间为主。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养老机构有主动探索、提升入住率的需求。这位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从经营角度讲,民营养老机构肯定希望老人的入住率越高越好。养老机构都有本“经济账”:开设“短托服务”,一方面可以让空置床位流转起来;另一方面是机构对“体验经济”的把握——让老人通过短期接触,有望转为长住。


  在实践中,“短托服务”的确有助于消除部分老人与家属对养老院的刻板印象。


  78岁的李阿婆至今记得2023年国庆节期间的“破冰之旅”:因女儿全家出国度假,她在养老院体验了两周“短托服务”,从抗拒到主动转为长住。“原以为养老院就是傻呆呆‘等老’的地方,没想到这里书画课、合唱团样样都有!”李阿婆的工笔画作品如今占据院内展览墙“C位”。


  杨浦区快乐靖宇养老院一楼的墙上,展示着不少老人的照片。


  快乐靖宇养老院的统计显示,两年多来,“短托”转长住的转化率达到了30%-50%。杨浦区那家临江养老机构通过开设“短托服务”,一下打开了知名度。“我们是去年新开的,在老人和家属中的知晓率不高,但开设‘短托服务’后,吸引到不少老人前来试住。目前提供‘短托服务’的床位已经爆满了,还有不少老人和家属来咨询长住的情况。”该养老机构负责人说。


  养老机构,如何更好地迎合养老需求


  当然,“短托服务”只是“入口”,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都表示,要真正提高养老机构入住率,关键要靠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们提出,用一段时间帮助新住进来的老人适应养老院的生活。如,第一周,护理员会手把手教老人使用适老化设施;第二周,帮助老人建立‘社交圈’,并鼓励家属来探访……”顾欣雍说,很多老人住进养老院后最大的感触是“养老院比家里热闹,不感到寂寞了”。


  更为重要的是,养老机构要做强专业服务能力,如大力发展医养结合。静安养老机构在区民政部门的推动下,创新了 “五床联动” 模式,打破了传统养老机构的医疗短板。“‘五床联动’就是整合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资源,建立起覆盖预防、治疗、康复、临终关怀的全周期服务体系。”静安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当老人突发疾病时,养老机构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对接市北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这种高效的绿色转诊机制,让老人在 “家门口” 就能获得连贯医疗照护,试点两年来让不少老人与家属受益。


  养老机构服务也是“银发经济”的一部分,要发展得更具活力,理应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供给。常态化的“短托服务”便是迎合养老新需求的新供给。


  顾欣雍说,“短托服务”考验的是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只有我们的服务做得足够好,才能有望让老人从短托转为长住。”


  各区民政部门正通过制度赋能,帮助养老机构提升“短托服务”的含金量。


  黄浦区民政局将着力构建“短期托养→居家养老→社区支持”无缝衔接的服务链。“我们将在老人短托期间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技能培训;在老人退住后,通过‘家庭照护床位’延续居家上门照护服务。”黄浦区民政局负责人说,今年,黄浦区还将发起“医养促进行动“,与社区卫生中心、康复医院建立转诊机制,形成“急性期住院→康复期短托→稳定期居家”的分级照护体系。


  借助技术手段,让机构和市场更好地匹配与对接。老人与家属反映,各区养老机构“短托服务”的信息分散,不易查询。杨浦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二级主任科员张凌燕说,接下来,区民政局将会梳理区域内“短托服务”养老机构的信息、费用、特色等,纳入“随申办”杨浦旗舰店中的“养老E顾问模块”,便于老人和家属查询、预约。


  一些养老机构也在动脑筋,进一步拓展 “短托服务”的应用场景。


  采访中,顾欣雍讲到这样一件事,让记者很是动容:今年春节前,入住快乐靖宇养老院的一位癌症晚期的老爷叔身体每况愈下,家人既觉得将他留在养老院过春节有遗憾,又苦于如果接回家中无法照料。家属最后选择使用“短托服务”,将老爷叔的老伴一同送进养老院。


  为此,护理团队特意腾出一间双人间,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既保障医疗照护,又让相伴多年的老夫妻能在最后时光朝夕相处。不久前,老爷叔过世了,老伴对子女说:陪伴老头过了春节,自己也算没有遗憾了。


  “我们觉得这种人性化的陪伴服务也适应‘短托服务’。未来,不仅是老人的另一半,如果老人的子女希望陪伴老人走完最后一程,我们也愿意为他们开设‘短托服务’。”顾欣雍说。


  来源:上观新闻微信公众号


  作者: 牛益彤 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