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事业单位人员不知道自己缴纳养老保险的基数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本文就来作个简单介绍,不准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欢迎留言指正和补充。


  根据2015年的国务院文件,事业单位从2014年10月开始参加养老保险改革,缴费基数是职工上年度工资收入的总和,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


  事业单位岗位人员的基本工资包括根据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确定的岗位工资(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对应不同标准),还有根据工作年限和职称等级累计的薪级对应的薪级工资(2006年工资改革时,专业技术人员的薪级工资是根据工龄和职称确定薪级工资是哪一级的,改革之后参加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薪级工资是根据学历确定的,之后每年考核合格就增加一级)。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是按月发放的固定部分,通常与岗位职责挂钩,占绩效工资的60%或70%。奖励性绩效工资是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的浮动部分,如年终绩效、课时津贴、科研奖励等,占绩效工资的30%或40%。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工资还包括津贴补贴,如教护龄津贴、特殊教育津贴等,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等(地方政府政策),取暖补贴、物业补贴等。


  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一般是必须纳入养老金缴费基数的,地方性补贴是否纳入,各个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规定,其他一些收入如公积金、福利、一次性奖励等一般不会纳入。


  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人员的养老金缴费基数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