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72 岁的李德福仍在河北老家的麦田里弯腰劳作。当被问及养老打算时,他攥着沾满泥土的养老金存折苦笑:"每月 128 块,买袋面粉就没了。" 这个场景折射着中国 2 亿老年农民的生存现状 ——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持续终生,却难以换取体面的晚年保障。城乡二元结构铸就的历史欠账仍在持续发酵。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向城市输送了天文数字的农产品价值,却未能建立对应的养老积累机制。改革开放后,农民工用青春浇筑城市高楼,但社保转移接续的制度设计长期滞后。


  数据显示,2024 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仅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的 5.7%,这种差距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愈发刺眼。土地承包权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进一步加深了制度方面的困境。农民手中握有的土地承包权,在法律层面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社会保障替代品。这种双重属性导致政策制定长期陷入悖论: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可能削弱保障功能,强化保障属性又制约土地要素市场化。山东某县调查显示,72% 的老年农民仍依赖土地收入维持生计,但其中 83% 已丧失完全耕作能力。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 "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标志着政策思路的重要转变。新政策打破单纯提高补贴标准的传统路径,着力构建 "土地权益 + 保险机制 + 服务供给" 的立体化保障体系。其中最关键的突破在于试点 "土地承包权养老质押" 制度,允许老年农民将剩余承包期权益折算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在江苏试点地区,65 岁农民通过这种方式最高可增加缴费年限 12 年,养老金水平提升至每月 580 元。配套服务体系的革新同样值得关注。政策要求每个行政村必须配备养老护理员,推动乡镇卫生院开设老年病专科,这些举措正在改变农村养老依赖家庭照料的传统模式。在浙江安吉,由村集体改造闲置农房建成的 "田园养老公社",既提供集中照护服务,又保留菜地耕作功能,开创了 "不离乡土" 的新型养老模式。


  但制度破冰仍面临深层挑战。土地价值评估体系尚未健全,不同区域亩产收益差异可能引发新的公平性质疑;县域财政的支付能力差异,导致护理补贴标准在东西部地区相差 3 倍以上;这些结构性矛盾的化解,亟待更为精准的政策设计。解决问题的钥匙或许藏在土地制度改革与社保创新的结合部。重庆试点的 "土地经营权换保障" 模式显示,当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永久转让给村集体时,可获得相当于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水平的保障待遇,这种制度设计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提供了稳定养老预期。


  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精准施策提供了可能,安徽正在建立省级农村养老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 200 万老年农民的保障需求。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农民养老问题实质是城乡关系再平衡的试金石。当七旬老农不必佝偻着腰在田间挣扎求生,当土地不再是养老的沉重枷锁而是可兑现的保障凭证,这场事关公平正义的改革才算真正破题。政策春风已至,但要让 2 亿老农真正安享晚年,仍需制度创新的持续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