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将集中办好一批民生所急民心所向实事!
记者从3月13日召开的全市办好2025年度民生实事通气会上获悉,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2025年在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任务的基础上,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统筹“整体性”愿望和“个体化”困难,既关怀弱势群体,又关注新群体,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实事,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其中:
市发改委统筹推进10个方面21个项目的实事:
组织各类招聘活动40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000人。
完成13个县市区148所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5所,新增学位5190个,实施兴平市、彬州市、长武县、淳化县4所县城初级中学学生宿舍楼改造提升,进一步改善条件、增加学位。
扩大医检互认方便群众就医,将市域内医疗机构之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项目由目前的40项增加到200项。
改善城乡卫生条件,完成利民巷、新兴路、经电路、宝泉路等6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9.5公里,全市累计改造100公里,稳步解决环境污染和污水异味扰民问题;实施农村改厕1.8万户以上。
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舒适度,在兴平市、武功县、乾县、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永寿县7个县市农村再安装“水暖炕”10万个以上,全市累计安装29万个;完成主城区10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群众1129户;在主城区10个住宅小区开展物业规范化管理试点,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公示公开、服务标准提升等。
方便群众出行,对主城区8个主要交通路口进行信息化改造,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通行效率;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市民群众再提供300个错时共享车位,全市累计提供528个;优化公交车营运线路4条,串联地铁、高铁站点,连通咸阳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及茂陵等区域,惠及周边职工群众10万人。
关爱“一老一小、一新”。全市县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8元/月提高到216元/月,与主城区实现同标准;建成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托位3000个以上,全市累计达到1.9万个以上;在主城区设置外卖、快递从业者服务站17处,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便利服务。
关心重点群体,全市完成15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全市1500名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员提供托养照护服务;筹集资金8000万元,健全完善咸阳籍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学段、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各学段、公民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三个全覆盖”。
保障群众饮水食品安全,常态化开展12个县市区75处农村集中供水设施维修养护,实施长武、淳化等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联通工程,受益群众40万人以上;开展食品安全群众“你点我检”活动,全年快检不少于1.5万批次。
整治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为高层建筑电梯安装电动自行车智能阻止系统,年内安装率达到99%以上,并建立电动自行车电池健康检测评估服务网点20个以上。
市人社局
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突出高频次系列专项招聘活动,编制发布《“16+8+3”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招聘活动,主动“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通过转移就业与“家门口就业”等方式,为劳动者提供更多优质岗位。
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任务。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参保精准扩面,强化群众参保意识,加强养老保险参保适老化服务,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五个不出村”政策,实现全市养老保险参保326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29万人,参保率超99.9%。
抢抓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机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在去年主城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最低标准追平西安216元的基础上,今年1月1日起,会同财政局及时出台文件,将其他县市标准提高到216元,惠及全市77万城乡居民,实现西安、咸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一致。
市住建局
1、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加快主城区利民巷、 新兴路、经电路、宝泉路、惠民巷便民巷、联盟四路6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
2、做好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完成主城区10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其中秦都区5个,渭城区5个。
3、提升物业服务质量。2025年计划在主城区选择10个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作为试点,开展物业规范化管理。
市城管执法局
1、着力解决施工围挡“围而不建、围而缓建、反复围挡、久围不拆”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的民生问题。
对围挡超期的项目,下发《执法提醒函》,督促项目加快施工进度并办理延期审批手续,不能按时办理延期手续的进行上限处罚。
对未办理围挡审批手续的项目,限期办理审批手续,明确完工拆围时限,不能按时办理手续的进行上限处罚,并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一律拆除。
加强对围挡手续齐全在建项目的督促检查,建立健全日常工期监测和督办机制。
对已出现工期滞后问题的项目加强督促督办,确保按时完工;对工期严重滞后、即将造成围挡超期的建设项目进行约谈,协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强化措施,加快施工进度。
安排专人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工程项目进行定点跟踪执法,督促项目加快进度,争取早日完工拆除围挡,尽全力减少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影响。
2、力争2025年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市民群众再提供300个车位,共享停车位全市累计提供528个。
3、为群众和新就业群体建设便民服务驿站,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便利服务。
市教育局
1、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完成13个县市区148所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5所,新增学位5190个。
2、学生资助工程。落实学生资助资金8000万元,实现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
3、县城初级中学学生宿舍楼建设。实施县城初级中学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在长武、淳化、彬州、兴平四个县市县城实施初中学生宿舍楼提升改造项目,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入学住宿需求。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积极拓展“数据研判+交通优化”,不断创新“数据研判+信号控制”模式,计划完成人民路与团结路交叉口、吴家堡转盘、荔枝东路与秦皇路交叉口、帝都酒店十字等8个交通拥堵路口路段治理,推动治理由粗放向精准转变、由经验向数据转变,不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效能。
1、聚焦科技赋能,与高德地图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引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评诊治”平台实时数据,补充交警自有交通流量数据不足,成立专班数据研判分析。与咸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依托城市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仿真模型,对拟治理优化的路段、路口进行交通仿真,评价和验证优化设计方案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拥堵治理提效、增智,助力精准、精细疏堵。充分运用“互联网+交通”思维,利用高德地图、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加强交通事件发布和出行诱导服务,及时发布施工、事故等实时路况信息,引导市民提前合理规划出行路线,避让拥堵路段。
2、创新优化交通组织,挖掘道路通行潜力。借助各类数据和仿真模型,通过拓宽进出口段、增设待行区、增加排队空间等方式,提高路口通行能力。
3、强化科技应用,实施精准管控。采取监控抓拍与现场查处相结合的方式,依法严查严管车辆违法停放、不按规定车道行驶、压实线变更车道、违法掉头,电动自行车在机动车道行驶等易致堵违法行为的查处,适时组织开展“清停风暴”违停治理、行车秩序整治等专项行动,坚决消除因乱致堵的问题。
4、严格占道施工管理,优化施工区域交通组织。按照“空间上寸土必争、时间上分秒必夺”的原则,严格占道施工审批,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交通通行的影响。
5、凝聚治理合力,推进拥堵源头治理。积极推动落实交警参与的交通影响评价机制,从道路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交通组织变化和应对措施,落实“三同步”要求,配齐配全各类交通安全设施和充分考虑相应的交通组织,特别在大型商业建筑、学校医院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布局、深化静态交通管理等方面,从规划设计源头解决城市交通病根,推动从“末端管理”向“前端治理”延伸,坚决避免新路开通便产生新的堵点乱点。
本文转载自 咸阳日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