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起,四川省正式施行《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实施细则》,对涉及医保基金使用的医务人员和药店负责人实施“驾照式记分”管理,将监管对象从机构细化到个人,通过量化违规行为、动态调整资格,进一步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哪些人会被记分?两类人员全覆盖


  新规聚焦两类关键人员:


  1. 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包括医生、药师、护士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医保结算审核人员;


  2. 零售药店负责人:即药品经营许可证上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这两类人员通过所在机构签订医保服务协议自动获得支付资格,无需额外备案。但一旦违规,个人记分将影响医保费用结算。


  记分规则:12分制动态监管


  - 周期与累加:按自然年度累计,次年自动清零,全国范围内跨机构、跨区域通用;


  - 四档记分标准:


  - 1 - 3分:如支付违约金、违规使用高价耗材等;


  - 4 - 6分:涉及《条例》第三十八、三十九条行政处罚;


  - 7 - 9分:冒名结算、协议中止等;


  - 10 - 12分:欺诈骗保、解除协议、吊销执业资格等。


  特别提醒,一次性记满12分将直接终止支付资格,且不可恢复。


  阶梯式惩戒:从谈话到停资格


  - 5分:谈话提醒并强制参加培训;


  - 9分:暂停医保结算2个月;


  - 10分:暂停4个月;


  - 11分:暂停6个月;


  - 12分:永久终止医保支付资格。


  暂停期间,相关人员可正常执业,但医保费用不予报销(急诊抢救除外) 。


  修复机制:给“改过自新”机会


  - 修复条件:主动整改、消除不良影响,并参与医保管理工作;


  - 修复途径:


  - 完成规定学时培训并考试合格,最高可积2分;


  - 参与国家或省级飞检等专项工作,每次积1分(上限3分)。


  需注意,一次性记满12分的人员不能修复资格。修复后可缩减暂停期限,每2分缩短1个月。


  全国对比:四川特色更灵活


  与重庆、湖南等地相比,四川政策在修复机制上更具弹性:


  - 重庆:单次记9分即停资格2个月,记满12分终止资格且1年内禁入;


  - 湖南:记11分停5个月,记12分禁入1年;


  - 四川:允许通过修复缩短暂停期,更注重教育引导。


  政策深意:从“机构担责”到“个人追责”


  新规通过“一医一档”实现精准监管,将医务人员处方权与医保基金使用直接挂钩。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追回违规医保资金超136亿元。四川此次改革旨在从源头遏制“大处方”“假结算”等乱象。同时,要求医疗机构公示人员资格状态,公众可通过机构查询,形成社会监督闭环。


  这场医保监管的“精准革命”,既有力震慑违规行为,也为合规从业者提供制度保障。随着3月26日新规落地,四川将为全国医保基金监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样本。公众可关注定点机构公示信息,共同守护医保“救命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