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钱不是“唐僧肉”,动歪心思就该“摘牌子”


  这两天,武汉两家挂着“医保定点”招牌的马应龙大药房被摘了牌子——惠济路店和彭刘杨路店因为违规操作,直接被武汉市医保局解除了医保协议。这事儿上了央视新闻,老百姓看了直拍手:早该管管这些钻空子的药店了!


  医保卡里的钱,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可总有些人把它当“摇钱树”。新闻里没明说这两家店具体干了啥,但结合“回流药”“医保取现”这些关键词,八成是搞了刷医保卡套现、倒卖药品之类的猫腻。比如有人拿着医保卡去药店不买药,反而换点米面油,药店再拿着这些虚假消费记录去医保基金“薅羊毛”。这种把戏,等于把大伙儿看病的老本儿掏空了,实在缺德。


  更让人解气的是,这次监管部门没手软。不光这两家店被踢出医保定点名单,全市其他40家马应龙药店也都被16个工作组“上门查账”。这架势就像给整个连锁品牌敲警钟:别以为换个分店就能继续玩套路,谁敢动医保钱,全链条都得查个底朝天!


  其实医保定点药店乱象不是一天两天了。前几年沈阳有21家药店主动申请解除医保协议,惠州、咸丰也有药店因为违规被摘牌。但像武汉这次直接点名知名连锁药房,还大规模进驻调查的,确实少见。这说明监管部门开始“动真格”了——管你牌子多大,只要踩红线,照罚不误。


  说到底,守护医保基金不能光靠“事后摘牌”。得让药店明白:挂着“医保定点”的牌子不是免死金牌,反而是责任状。建议以后把检查变成家常便饭,再配上群众举报有奖,让那些想揩油的人伸手必被捉。毕竟,今天多堵一个漏洞,明天老百姓看病就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