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律师集体被骗!“假博士”借义诊之名,非法行医?
最近,一起“律师集体被骗”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律师精通法律,见惯风浪,却被一个自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的周东,以义诊为名,在合肥多家律师事务所和企业事业单位行骗。他不仅开具三无医疗器械,还以医保卡代刷、邮寄“中药”等方式进行非法行医活动,甚至有人被骗四年,直到律师报案,警方介入才揭露骗局。
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微博已发表打假声明,经查该校并无此人,谨防上当受骗!
有网友说:“一群律师被骗,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这可是律师啊!怎么会被骗?
01律师群体为什么也会被骗?
律师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其长期处于“分析者”的位置。律师的日常工作是戳穿别人的谎言、揭露合同的漏洞、设计防火墙来预防法律风险。在大多数案件里,律师是审视者、质疑者、对抗者。但是,当骗局从法庭转移到生活,骗子不再扮演对手,而是变成某专家角色后,律师也可能从理性的分析者变成感性的受害者。
1. 职业惯性导致“防骗盲区”
律师的职业习惯是“见招拆招”。面对合同诈骗、金融骗局、股权投资陷阱,可以迅速识别问题,甚至在对方话音刚落时,就已经在脑海里演算出好几种应对方案。但生活中的骗局往往不是“法律局”,而是“情感局”。
这次义诊骗局打的就是“信任牌”+“专家权威牌”:免费义诊、博士头衔、医保报销,都是能快速打消人们戒心的套路。而律师日常工作中最熟悉的是商业欺诈、合同违约、刑事诈骗,对医疗骗局、情感骗局、传销骗局的警觉性并不一定高。很多律师可以一眼看穿非法集资,但可能会在“义诊”非自身专业领域中里放松警惕。
再者,律师群体平时太忙,对这类骗局防备心不强。案子要跟,诉状要写,庭要开,客户要安抚,实在没有精力去调查一个号称“博士”的义诊医生的背景。再加上有同行都在用这个服务,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从众心理。
这不,集体翻车了。
2. “专业信任”反而成了欺骗的突破口
律师是一个强信任依赖的职业。我们习惯于依赖同行的推荐,也更倾向于相信专业人士的权威。
就这样,骗子的“伪装”通过熟人推荐完成了一次信任的递进传播。而律师行业的现实是,我们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往往倾向于依赖专家意见。
法律人也分专业,比如一个做公司法的律师可能不太了解医疗行业的黑幕,一个做刑辩的律师也不一定对医保卡滥用的问题警觉。骗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精准地选择了“医疗”这个大家都不熟悉的领域。
3. “律师不可能被骗”的心理误区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律师容易高估自己的“免疫力”。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防范欺诈的环境中,会形成一种“我是专业的,我不可能被骗”的自信。
就像医生可能忽视自己的健康问题,警察可能掉进某些精心设计的骗局一样,律师群体也可能因为“反诈骗职业病”,对一些低级骗局掉以轻心。
但是,骗子的套路一直在升级,而律师的防骗思维却可能停留在法庭和法律文本里。骗子懂法律吗?他们当然懂!他们比你想象的还懂。
他们知道你会怀疑,所以包装得更像真的。他们知道你信任专家,所以找了个假专家。他们知道你忙,所以给你提供“便利服务”,让你省时省力。
02律师被骗的背后是行业的“内卷”
律师的工作性质更容易被“精准诈骗”,这次选择律师事务所作为行骗目标,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律师群体普遍收入较高,且对健康问题较为关注,是骗子眼中的“优质客户”。
再加上律师行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以“义诊”名义调理身体,正是抓住了律师的这一痛点,让骗子有机可乘。
律师常常忙于为客户解决问题,却忽视了自己的健康,擅长分析法律风险,却忘了自己也可能成为骗子的目标。
“忙到没时间思考”才是最大的漏洞!被骗的律师,很多都是事务所的执业律师,日常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连自己社保公积金的缴费明细都没空仔细核对,又怎么可能去查一个义诊医生的背景?
“律师被骗”本质上反映的是法律行业的高强度运作模式,让从业者在日常事务里疲于奔命,甚至没有时间对信息做最基本的筛查。
如果这个事件不是发生在律师身上,而是发生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很多人可能连被骗了都不知道。律师的“职业自信”也可能成为被骗的“催化剂”。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见多识广,不会被骗,却忘了骗子最擅长的就是利用这种心理。
这也提醒同行们,我们不仅要研究法律,还要懂点医学、金融、科技,才能真正保护客户、保护自己。
03律师被骗:是骗子太狡猾!
“义诊”的骗术并不高明:伪造介绍信、冒充博士、以义诊名义推销三无产品、盗刷医保卡。这些手段在普通人看来或许有些“专业”,但在律师眼里,本应是漏洞百出、一眼就能识破的“低级骗局”。
是律师不够聪明吗?不!是骗子太狡猾!
律师并不缺乏智商,也不缺乏防范意识,但在信息时代,骗局早已不再是低级的套路,而是精心设计、精准投放,甚至结合了心理学、行业漏洞和人性的弱点。
你之所以没上当,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为你量身定制的骗局。今天是医疗骗局,明天可能是投资骗局、AI合成诈骗,甚至是利用法律规则漏洞的“法律局”——没有人可以永远保持清醒。
“律师集体被骗,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它不是在嘲讽律师的专业能力,而是在提醒我们:再精明的人,也有盲区;再谨慎的职业,也有防不胜防的时刻。
法律人习惯于用规则剖析世界,但骗子的规则是不断打破你的认知,钻你认知的空子,让你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摔一跤。
这个骗术不仅提醒律师行业自身,也警示所有人:真正的防骗,不是依赖经验和智商,而是时刻保持怀疑,保持学习,保持警觉。因为骗子的“进化速度”,永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