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医共体互联互通 解群众看病之“痛”
近年来,隆阳区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目标,持续推进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着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今年9月上旬,家住瓦房彝族苗族乡的李大哥突然中风,在乡卫生院检查后转院至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当主治医生询问病情得知李大哥已经在瓦房乡卫生院做了一系列检查项目后,随即登录区域影像中心系统查阅检查报告,结合其病症进行诊断。
患者家属说:“以前看同样的病,换家医院可能就得重新检查,既费时间又费钱。现在不仅方便了许多,还帮我们省了不少重复检查的费用。”
隆阳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理事长何丽芬说:“我们加大医共体整个区域的互联互通,持续地巩固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已经能实现资源共享‘五大中心’,也就是影像、检验、病理、消毒供应、心电,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在医保资金的节约上、在群众负担的减轻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2020年5月,由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整合全区27家公立医疗机构,组成隆阳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4年来,全区实现27家医共体成员单位信息一体化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双向转诊畅通和以医技五中心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开通了医共体远程心电、影像、会诊、会议系统,将“下级检查、上级诊断”变成现实。
西邑乡中心卫生院因技术、设备和人才等因素,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今年7月,该院与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托管关系,成了“一家人”。随后,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刘旭东被派至西邑乡中心卫生院任执行院长,对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核心技术开展、诊疗质量控制等进行帮扶指导。
“在医疗技术方面,依托总院的强大支持,每周都会有帮扶团队到分院帮扶,分院也先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及高难度手术。在医疗设备方面,总院先后调拨1台麻醉机、2台冲击波治疗仪等,全力支持分院开展日常诊疗工作。我来到西邑分院以后,先后开展了9台骨科手术。”刘旭东说。
乡、村医院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但受医疗资源、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约,往往是“小病乡里检查,大病送大医院”,为此,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医共体成员单位建立长期转诊、线上会诊、定期义诊等服务机制,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老百姓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的就医模式,满足群众就近便捷就医需求。
“我们还持续加大区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工作,在46个基层专家工作站的基础上,根据基层分院的需求,扩大建站到78个。同时,我们还相对固定一部分医务人员驻点帮扶,确保一家分院长期有一名主治以上的骨干医师驻点帮扶。”何丽芬表示。
杨 璇 赵春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